[发明专利]一种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11170.9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2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于福强;薛有仁;王徵;武恩明;叶艳明;于春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37/42 | 分类号: | C07C237/42;C07C231/1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何薇 |
地址: | 10003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酰 氨基 苯甲酰甲胺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药中间体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吡唑酰胺类及酰基苄胺类化合物(见专利CN102464618、CN102464592)具有广谱杀菌活性,对黄瓜霜霉病、玉米锈病、小麦白粉病、水稻稻瘟病等导致的病害十分有效,对黄瓜霜霉病、玉米锈病防效更好。具有活性高、用量低和安全性好等优点。
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是吡唑酰胺类及酰基苄胺类农用杀菌剂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可由邻氨基苯甲酰胺和氯乙酰氯反应而制得,反应式如下:
专利CN102464618和CN102464592报道了以三乙胺为缚酸剂、邻氨基苯甲酰胺和氯乙酰氯反应生成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的方法,收率为83.4%(以邻氨基苯甲酰胺计)。邻氨基苯甲酰胺和氯乙酰氯反应生成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属于缩合反应,1分子底料反应过程会生成1分子的氯化氢。为使原料转化完全,在进行此反应时一般向体系中加入过量的三乙胺。由于该反应过程中,氯乙酰氯和三乙胺会生成乙酰氯的三乙胺的活性铵盐,其会与反应体系中少量的水产生水解,不仅原料氯乙酰氯消耗较大,而且产物需要经过多次洗涤处理才能得以纯化,直接影响产品收率,并且反应用到了价格较为昂贵的三乙胺,产业化时,原料成本较高;同时,反应结束后处理时需要依次采用稀盐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水及石油醚洗涤,操作较为繁琐,不适合产业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文献报道中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制备工艺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的新型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的制备方法,以碱性无机盐或无机碱做缚酸剂、邻氨基苯甲酰胺与氯乙酰氯在溶剂中反应制备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反应结束后,产物经洗涤、过滤等处理后即为产品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
所述缚酸剂为碱性无机盐或无机碱。
优选地,缚酸剂的存在下,邻氨基苯甲酰胺与氯乙酰氯在溶剂中于0~80℃反应制备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所述缚酸剂用量为底物邻氨基苯甲酰胺摩尔数的0.1~4.0倍。
本发明优选的缚酸剂为Na2CO3,NaHCO3,K2CO3,KHCO3,Ca(HCO3)2,KOH,NaOH或Ca(OH)2;进一步优选的优选缚酸剂为KHCO3或NaHCO3。其中无机碱可以水溶液的形式加入。
进一步的优选,缚酸剂的存在下,邻氨基苯甲酰胺与氯乙酰氯在溶剂中于15~60℃反应制备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所述缚酸剂用量为底物邻氨基苯甲酰胺摩尔数的1.0~3.0倍。
更进一步的优选,缚酸剂的存在下,邻氨基苯甲酰胺与氯乙酰氯在溶剂中于25~40℃反应制备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所述缚酸剂用量为底物邻氨基苯甲酰胺摩尔数的1.05~1.1倍。
本发明所述的溶剂可为氯代烷烃,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脂肪族酯类,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等;芳烃,如苯、甲苯、二甲苯等;优选的溶剂为二氯乙烷、乙酸乙酯、苯、甲苯及二甲苯。
本发明氯乙酰氯用量降低,其消耗量一般为底物邻氨基苯甲酰胺摩尔数的1.0~1.05倍即可。
本发明采用碱性无机盐或无机碱做缚酸剂,其不与氯乙酰氯生成活性盐;反应产生的HCl迅速与无机缚酸剂成盐,其与无机缚酸剂均不溶于有机溶剂,减少了副反应发生;同时,反应产生的无机盐及过量的无机缚酸剂更易于溶于水,因此后处理更加简单易行。从而为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并且本发明大幅度提高了产品收率,显著降低了原料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制备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甲胺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在缚酸剂的作用下,向邻氨基苯甲酰胺的溶液中滴加氯乙酰氯。为了使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以利于反应进行,应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溶剂量;本反应为放热反应,为使反应更好的进行,反应过程中需要采用冰水浴适当降温及控制滴加速度,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常识。合成的邻氯乙酰氨基苯甲酰胺,采用液相色谱分析其纯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111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