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方丝光纤面板的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95434.9 | 申请日: | 2013-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9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马跃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G02B6/06 | 分类号: | G02B6/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丝光 面板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面板生产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方丝光纤面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光纤面板是由许多根规则紧密排列的光学纤维经过排板、熔压、滚圆、切割、精加工等工序加工成型的一种硬质光纤元件,它具有集光性能好,分辨率高,在光学上具有零厚度,可以无失真地传递高清晰度图像等特点,广泛用于各种电子光学器件的输入、输出屏。
目前光纤面板产品多数是由圆形单元丝排列成的光纤面板,而圆形单元丝以最紧密堆积的方式排列仍有空隙存在,做为真空像管上的输入、输出屏,其气密性十分重要,关系到像管的使用寿命。由方单元丝排列起来的光纤面板没有空隙,可以大大提高气密性,从而提高微光成像器的使用寿命。但是目前已有的圆形单元丝排列成的光纤面板的制作方法不适用于制作方丝光纤面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方丝光纤面板的制作方法,以提高提高光纤面板的气密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方丝光纤面板的制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皮料管套入切去一角的正方形芯料棒组成棒管组合体,将棒管组合体拉制成带有缺角的单丝;优选的,皮料管的内径为34mm~36mm,壁厚为3.0~3.3mm,芯料棒尺寸为24×24mm,芯料棒具有腰长为5m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缺口。优选的,所述带有缺角的单丝的边长为2.48~2.52mm。
步骤2,将单丝排列在截面为正方形的一次复丝模具中,排列时每4根单丝的缺角对在一起形成容纳光吸收丝的空腔,将光吸收丝插入所述空腔中,形成一次复丝棒;拉制一次复丝棒形成一次复丝;优选的,步骤2,用100根单丝以每边10根排列成正方形一次复丝棒,在每个容纳光吸收丝的空腔内插入光吸收丝,共计插入25根光吸收丝。更优选的,所述一次复丝的边长为0.99~1.01mm。
步骤3,将一次复丝排列在截面为正方形的二次复丝模具中,形成二次复丝棒;拉制二次复丝棒形成二次复丝;优选的,用625根一次复丝以每边25根排列成正方形二次复丝棒。更优选的,二次复丝的边长为0.99~1.01mm。
步骤4,将二次复丝短切后排板成光纤面板毛坯,排板时使用填隙丝填充空隙,填隙丝截面为腰长与二次复丝边长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以及
排板后的光纤面板毛坯经熔压、滚圆、切割和精加工制得方丝光纤面板。
优选的,光吸收丝的直径为0.47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光纤面板产品是由方形单元丝排列而成,方形单元丝以最紧密堆积的方式排列,其间没有任何空隙。做为真空像管上的输入、输出屏,其气密性十分重要,关系到像管的使用寿命。由方单元丝排列起来的光纤面板没有空隙,可以大大提高气密性,从而提高微光成像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芯料棒与皮料管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一次复丝棒排列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正八边形板段排列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1、皮料管,2、芯料棒,3、棒管组合体,4、单丝,5、光吸收丝,6、一次复丝棒,7、二次复丝,8、填隙丝,9、正八边形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以下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具体成品的具体要求来制订工艺参数和实现工艺参数的工装尺寸等。
(1)单丝拉制
首先选择符合要求的芯料棒和皮料玻璃管进行认真的清洗、烘干。如图1所示,把芯料棒2放入皮料管1内,再把这种棒管组合体3装夹在粗拉丝机上拉制。棒管组合体在加热炉中软化后自动下垂成丝,再通过拉丝部分的拉丝轮来牵引,拉制成的纤维就是带有缺角的单丝4,单丝边长控制在2.48~2.52毫米。在拉方形单丝时要注意调整单丝的扭丝。
(2)光吸收丝5的拉制
选择符合要求的光吸收料棒,参照单丝拉制工艺,拉制成边长0.470~0.480毫米的光吸收丝5。
(3)排一次复丝棒和拉制一次复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54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热饮料配方
- 下一篇:一种袋式除尘器侧向进气均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