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环三磷腈-半芳酯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88937.3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4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赵正平;计建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工业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G63/692 | 分类号: | C08G63/692;C08G63/78;C07F9/6593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环三磷腈 半芳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环三磷腈-半芳酯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磷腈及其衍生物材料的特殊结构和优越性能,决定了其在很多领域的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材料、阻燃材料、膜材料与电解质材料。聚磷腈及其衍生物的重要单体-六氯环三磷腈的化学结构式为:
聚苯酯,又叫聚氧苯甲酰(POB),具有极好的热稳定性能,可长期在315℃下使用,短期使用温度可高达400℃,是目前所已知高分子材料中热稳定性、热容量、自润滑性、硬度、电绝缘性、耐磨耗性等综合性能最好的品种。同时,其具有极好的介电强度和较小的介电损耗,广泛应用于耐高温及无油润滑密封件,以及轻工机械、化工机械、电子电器、仪器表盘零部件和插件等,在食品加工机械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化学结构式为:
但对于单纯的聚苯酯而言,其加工制备工艺苛刻,不溶于任何的有机溶剂中,只能采用冷压烧结和高温模压工艺制备。而合成的新型聚环三磷腈-半芳酯对极性溶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热分解温度高,又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因而可更广泛的应用于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聚环三磷腈-半芳酯材料。该材料具有溶解性能好、热分解温度高、高温固体残留率高和其它综合性能优异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汽车发动机部件,机械部件以及航空设备部件,并为机械零部件高温固体润滑材料提供新的选择。
一种聚环三磷腈-半芳酯,其结构式为:
,其中,R为,m=1~60。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该聚环三磷腈-半芳酯的制备方法。
一种聚三磷腈-半芳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1) 将六氯环三磷腈溶解于溶剂四氢呋喃中,滴加苯酚钠的剂四氢呋喃溶液,在惰性气氛保护下,机械搅拌,在10~40℃反应12~24小时,除去溶剂,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得到2,4-二氯四苯氧基环三磷腈;其中六氯环三磷腈与苯酚钠的摩尔比为1∶(3.9~4.1);
(2) 将步骤(1)所得的2,4-二氯四苯氧基环三磷腈溶解于四氢呋喃溶剂中,滴加2-羟基乙胺的四氢呋喃溶液,在惰性气氛下,在20~60℃温度下反应12~24小时。除去溶剂、去离子水和乙醇反复洗涤、真空干燥12~24小时,得淡黄色胶体为具有端基为羟基的环三磷腈单体:1,1,3,5-四苯氧基-3,5-二(4'-羟基-4''-乙胺基)环三磷腈,N3P3(OC6H5)4(NHCH2CH2OH)2;所述的2,4-二氯四苯氧基环三磷腈与2-羟基乙胺的摩尔比为1∶(2~3);
(3) 将步骤(2)所得环三磷腈单体与吡啶或三乙胺溶于 N-甲基吡咯烷酮或 N,N-二甲基乙酰胺的溶剂中,在惰性气氛保护下,分次加入对苯二甲酰氯,机械搅拌,在30~60℃温度下反应12~24小时。除去溶剂、去离子水和丙酮洗涤,真空干燥12~24小时,得黄褐色粉末即为聚环三磷腈-半芳酯;所述的环三磷腈单体、吡啶或三乙胺、对苯二甲酰氯的摩尔比为1∶(1.96~2.94)∶ (1~1.01)。
本发明的反应机理为:
,其中,R为,m=1~60。
本发明制备的聚环三磷腈-半芳酯材料具有良好的极性溶液溶解性能,良好的阻燃性能,较好的热稳定性能、热分解温度高、高温固体残留率高以及与POB全芳聚苯酯相似的其他优异性能,主要应用于汽车发动机部件,机械部件以及航空设备部件,并为机械零部件高温固体润滑材料提供新的选择。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容易控制,出现的副产物少且容易去除,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聚环三磷腈-半芳酯材料的红外谱图;
图2是本发明的聚环三磷腈-半芳酯材料的磷谱谱图;
图3是本发明的聚环三磷腈-半芳酯材料的XRD谱图;
图4是本发明的聚环三磷腈-半芳酯材料的TGA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本发明的制备聚环三磷腈-砜苯酯的所有原料均可以通过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合成,也可以采用市售产品。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工业研究院,未经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工业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89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