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壤土型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81202.8 | 申请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5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孙爱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市田源精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1/00 | 分类号: | B22C1/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峥 |
地址: | 231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壤土 型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铸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黄壤土型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型砂是在铸造中用来造型的材料。型砂一般由铸造用原砂、型砂粘结剂和辅加物等造型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也可用天然含粘土的硅砂,通常的铸铝用的型砂配方中型砂粒径太大或太小,型砂料径太大,虽然透气性较好,但是铝砂件表面比较粗糙,光洁度不好,型砂料径太小,导致砂型透气性不好,铝铸件有气孔产生。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煤粉粘土湿型砂,一般由原砂、粘结剂、煤粉添加物等与水混制而成,具有一定的防粘砂效果和材料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优点,但其消耗量大、排放严重、在铸造过程煤粉燃烧分解产生有毒气体污染。
型砂按所用粘结剂不同,可分为粘土砂、水玻璃砂、水泥砂、石英砂等,以粘土砂、水玻璃砂及石英砂用的最多。型砂在铸造生产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因型砂的质量不好而造成的铸件废品约占铸件总废品的30~50%。通常对型砂的要求是:1、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热稳定性,以承受各种外力和高温的作用。2、良好的流动性,即型砂在外力或本身重力作用下砂粒间相互移动的能力。3、一定的可塑性,即型砂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当外力去除后能保持所给予的形状的能力。4、较好的透气性,即型砂孔隙透过气体的能力。5、高的溃散性,又称出砂性, 即在铸件凝固后型砂是否容易破坏,是否容易从铸件上清除的性能。
目前的铸造领域发展迅速,对于铸钢件和铸铁件的性能要求更高,从而要求进一步提升型砂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壤土型砂及其制备方法,该型砂具有高的透气性、溃散性好、可塑性好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黄壤土型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黄壤土300-330、铅锌矿渣粉100-120、纳米二氧化钛3-5、玉米秸秆80-90、甲基丙烯酸甲酯1-2、十二烷基硫酸钠1-2、贝壳粉30-35、钛白粉10-15、丙烯酸乳液2-3、蛭石25-30、水适量;
所述黄壤土型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黄壤土、铅锌矿渣粉放入650-680℃煅烧炉中煅烧3-4小时,然后,取出,粉碎成200-400目粉末,然后加入玉米秸秆、十二烷基硫酸钠、适量水,搅拌分散,练泥,送入1420-1440℃煅烧炉中煅烧4-5小时,取出粉碎至50-100目,得到煅烧料;将甲基丙烯酸甲酯、贝壳粉、钛白粉、蛭石混合,研磨20-30分钟,然后与其它剩余成分混合,加入相当于混合料1-3%的水湿混 10-15分钟即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黄壤土、铅锌矿渣粉煅烧、粉碎、再高温煅烧,不仅保留了黄壤土的部分粘性,又增加了透气性、溃散性,不会在干燥时开裂;结合使用玉米秸秆,增加了透气性,节约了成本,通过加入纳米二氧化钛,钛白粉,增加了型砂的溃散性、光滑度,降低收缩率;本发明成本低,制造的铸件不粘砂,提高了成品率,经济效益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黄壤土型砂,由下列重量份(公斤)的原料制成:黄壤土320、铅锌矿渣粉110、纳米二氧化钛4、玉米秸秆85、甲基丙烯酸甲酯1.5、十二烷基硫酸钠1.5、贝壳粉33、钛白粉13、丙烯酸乳液2.5、蛭石28、水适量;
所述黄壤土型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黄壤土、铅锌矿渣粉放入660℃煅烧炉中煅烧3.6小时,然后,取出,粉碎成300目粉末,然后加入玉米秸秆、十二烷基硫酸钠、适量水,搅拌分散,练泥,送入1420-1440℃煅烧炉中煅烧4-5小时,取出粉碎至50-100目,得到煅烧料;将甲基丙烯酸甲酯、贝壳粉、钛白粉、蛭石混合,研磨20-30分钟,然后与其它剩余成分混合,加入相当于混合料1-3%的水湿混 10-15分钟即得。
本发明制得的型砂的工艺性能:
湿压强度:0.128Mpa,透气率:106%,热湿拉强度:423Kpa,破碎指数:8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市田源精铸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市田源精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12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