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子自组装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67609.5 | 申请日: | 2013-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5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冯维春;邢文国;孟宪兴;刘丽秀;牛民卜;肖学文;岳涛;何海林;李继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济南泰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C1/00 | 分类号: | C09C1/00;C09C3/1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徐槐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子 组装 微胶囊 包覆聚 磷酸铵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子自组装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膨胀型无卤阻燃剂具有阻燃低烟、低毒、无腐蚀气体释放等优点,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无卤阻燃剂,被誉为阻燃技术中的一次革命,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聚磷酸铵作为膨胀型阻燃剂的主要成分之一,由于其含磷量高、含氮量大、热稳定性好,同时具有价格便宜、毒性较低、使用相对安全等优点,被广泛用作涂料、塑料、纤维、橡胶等的阻燃。但聚磷酸铵由于其自身的化学结构,吸湿性很强,易团聚,与聚合物材料的相容性差,在高温、高湿度的情况下极易向材料表面迁移而渗出,降低材料的综合效能尤其是阻燃性能。虽然高聚合度聚磷酸铵的水溶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但温度较高时仍会因水解等散失有效成分。
为了降低聚磷酸铵的水溶性,提高热稳定性,改善与高分子基材的相容性,可对聚磷酸铵表面进行适当改性。目前较为常见的聚磷酸铵改性技术主要有偶联剂改性技术、表面活性剂改性技术、三聚氰胺改性技术以及微胶囊包覆技术等。其中,用硅烷偶联剂对聚磷酸铵表面进行改性,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磷酸铵粒子表面呈疏水性,在树脂中的分散性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硅烷偶联剂本身价格较高且制备工艺较复杂,不适宜大规模产业化。表面活性剂改性处理聚磷酸铵颗粒表面,改善聚磷酸铵与有机树脂的相容性和分散性,但不能改善其吸湿性。利用三聚氰胺进行表面改性也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课题,较常见的是将一定量的三聚氰胺与聚磷酸铵混合加热,将三聚氰胺包覆在聚磷酸铵的表面,但三聚氰胺本身是极性的,仍然存在吸湿性问题。
微胶囊包覆技术是目前研究较多,应用面最广的一种技术。国外一些公司如克莱恩公司、孟山都公司及赫司特公司等上市产品均为微胶囊化聚磷酸铵产品。专利EP3531500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制备密胺树脂包覆聚磷酸铵;专利US5321027和US5576391在甲醛溶液中用氨基树脂微胶囊化聚磷酸铵;采用以上专利所公开的方法进行微胶囊化包覆时,普遍存在包覆率不易控制,包覆不完全的问题。专利DE2949537、DE3005252和DE3316880公开了用密胺-甲醛树脂或苯酚-甲醛树脂包覆,制备具有抗水解性能、稳定性优良的聚磷酸铵粉料的方法。与未经微胶囊包覆处理的聚磷酸铵相比,包覆后得聚磷酸铵水溶性明显降低,热稳定性提高。但是,采用以上专利所公开的方法进行微胶囊包覆处理时,反应釜内壁会出现大量聚磷酸铵和树脂的结壁现象,恶化反应釜传热。此外,采用此类方法得到的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粒径明显变粗,甚至有块状物形成,使用时需粉碎处理,造成微胶囊的破裂,稳定性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水溶性多元醇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对聚磷酸铵微胶囊包覆的方法,该方法可提高聚磷酸铵的稳定性,降低其水溶解性,改善与高分子基材的相容性。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操作流程简单,所用原料安全、易得,便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分子自组装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首先将水和聚磷酸铵加入到反应釜中,所述的水与聚磷酸铵的重量比例为1:1-5:
然后加入水溶性多元醇,所述的水溶性多元醇与聚磷酸铵的重量比为1:5-30;
搅拌10-60min,再加入2,4-甲苯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与聚磷酸铵的重量比为1:2-12;
在0-100℃下,搅拌反应10-120分钟,过滤、烘干,得分子自组装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
优选的,聚磷酸铵与水的重量比1:2-4;
水溶性多元醇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中的任一种;
水溶性多元醇与聚磷酸铵的重量比为1:10-20;
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与聚磷酸铵的重量比为1:4-9。
更优选的,聚磷酸铵与水的重量比1:3。
水溶性多元醇为1,2-丙二醇。
水溶性多元醇与聚磷酸铵的重量比为1:15。
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与聚磷酸铵的重量比为1:6。
反应温度为20-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济南泰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济南泰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76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射线检测底片的烘干装置
- 下一篇:一种超薄光学防抖音圈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