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乙酸废液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39505.3 | 申请日: | 2013-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7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培兰;顾炜菁;邹宁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69/14 | 分类号: | C07C69/14;C07C6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酸 废液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学领域,介绍一种含乙酸、盐酸、甲醇等组份的废液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唑(下文简称PBO)是一种高性能纤维,目前已用于军事、航天等领域,4,6-二氨基间苯二酚(下文简称DAR)盐酸盐是合成纤维PBO的重要单体之一。DAR盐酸盐因其分子结构中含两个羟基,两个氨基,其化学性质异常活泼,极易被氧化生成其他杂质,降低DAR的纯度。
2-氯-4,6-二硝基间苯二酚加氢脱氯生成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的试验过程中,需要加入脱氯促进剂乙酸盐。反应结束后,加氢液需加盐酸析出目标成品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过滤分离得成品固体及加氢母液,母液中含有加氢溶剂、盐酸及乙酸。只有将该母液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才能使该工艺具备工业化的可行性。
目前,处理含乙酸废水的方法主要有:
1、精馏法,包括普通精馏法、共沸精馏法、萃取精馏法、催化剂精馏法以及反应精馏法。
普通精馏法所需要要的理论塔板数和回流比较大,能耗较大,生产成本高,一般很少采用,主要适用于含水量较低的粗乙酸的提纯。
共沸精馏法选用与水共沸的溶剂进行蒸馏,除去水份,回收乙酸,回流比相对较小。
萃取精馏法:对分离乙酸-水效果非常显著,是一种环保型分离新工艺。
上述方法主要适用于乙酸生产过程中的废水,与本发明所述废液组份有区别,不适用于本发明废液。
反应精馏法: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反应精馏。与本发明方法相近,区别是本发明因废液中含甲醇组份及盐酸组份,无需增加强酸性强离子,以体系中的盐酸为催化剂,使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反应完全后,继续回收甲醇及盐酸。
2.溶剂萃取法:主要以碱类溶剂与酸络合分离后,再精馏回收络合剂,对本发明废液不适用,因为本发明废液含大量盐酸,易首先与萃取溶剂反应。
3.吸附法:因吸附剂吸附容量不大,且吸附后续处理困难,仅适用于处理低浓度乙酸水溶液。
4.酯化法:与本发明方法相近,但原料体系不同。
5.中和法:只解决废水的酸性问题,不能有效地降低COD值,且造成乙酸资源的浪费。
6.膜分离法:与本发明方法不同。
7.生化法:与本发明方法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改进的含乙酸废液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将前述废液装入含精馏柱、加热器及分馏头的反应装置中,加热升温至沸腾,维持回流反应,塔顶通过控制回流比,以保证首先采出的组份为乙酸甲酯,当乙酸完全反应后,继续采出甲醇、盐酸组份,通过本发明方法的处理,可充分利用废液中的有效组份,降低生产成本,变废为宝。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含乙酸废液的处理方法,废液中含有含乙酸、盐酸、甲醇组份,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 将废液加至含精馏柱、电加热及分馏头的精馏反应装置中;
b) 将废液升温至沸腾,在全回流状态下进行酯化反应;
c) 根据塔顶不同的温度分别采出乙酸甲酯组份、甲醇组份、盐酸组份。
一般地,所述废液中乙酸浓度质量百分数为3~7%,甲醇浓度质量百分数为40~60%;盐酸浓度质量百分数为8~15%。
所述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为废液体系中的盐酸。
所述精馏反应采用的填料为瓷环材料。
所述精馏柱塔顶温度为54℃~56℃时,采出乙酸甲酯组份。
所述精馏柱塔顶温度为64℃~100℃时,采出甲醇组份。
所述精馏柱塔顶温度为106℃~112℃时,采出盐酸组份。
进一步地,所述乙酸甲酯采出的终点为全回流状态下,塔顶温度大于56℃,且不再下降。
本发明具体操作如下:将含乙酸废液加至反应器中,反应器上加含瓷环填料的精馏柱、分馏头、温度计。底部加热至沸腾,全回流状态下保持反应,观察塔顶温度,当塔顶温度稳定在54℃~56℃时,缓慢采出。气相温度上升时,关闭采出,继续反应。重复采出、反应操作,直至塔顶温度不再下降。继续精馏并于65~100℃采出甲醇、106~112℃采出盐酸直至大部分液体蒸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充分利用废液中的各有效组份,降低生产成本,并增加新的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2)本发明对废液的处理可有效降低废液COD,达到环保低碳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95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