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外动力机械手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5245.2 | 申请日: | 2013-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2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王秋良;王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5J15/08 | 分类号: | B25J15/08;B25J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关玲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机械 手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手指。
背景技术
在实验中,实验人员在大部分情况下需要双手接触化学物质,保护方式一般有两种:1、配备棉手套或者橡胶手套,2、在手指上安装电力驱动机械手指。第一种保护方式的费用较低,虽然棉手套或者橡胶手套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很多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依然可以对实验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对于第二种保护方式,现有的电力驱动机械手指一般为仿人体手指结构制造,分为单个手指式或者五个手指连在一起做成手掌的结构,虽然对于实验人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需要输入外电源,当能源设备受限时,机械手指的保护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棉手套、橡胶手套以及电力驱动机械手指在保护实验人员方面的缺点,提出一种无外动力机械手指。本发明无需外加输入动力,依靠手指弯曲指节之间角度的变化驱动机械手指,既能防止化学物质渗透至人体皮肤,又不会受限于动力源。
本发明的结构组成如下:
本发明由第一指节、第二指节单元、第三指节和连杆单元组成。第二指节单元位于第一指节和第三指节之间,连杆单元布置于第一指节、第二指节单元的下方。
本发明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所述的第二指节单元由上罩、下罩、第一轴、第二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两个挡板组成。上罩和下罩为半圆柱空心结构,粘合成空心圆柱结构。上罩和下罩的结合部位开有通孔,第一轴安装在此通孔内,第一轴与通孔的安装方式为过盈配合。在第一轴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挡板,挡板与上罩、下罩贴合处的连接方式为粘合。第二轴安装在两个挡板的通孔上。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一轴的中心位置,第二齿轮安装在第二轴的中心位置。
2.所述的连杆单元由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组成,第一连杆与第一指节之间的连接采用销与复位弹簧结合的方式,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之间、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连接方式均为销连接,第三连杆与第一齿轮的连接方式为粘合。
3.所述的第一指节为空心圆柱结构,其长度与人手指最外端的指节长度相等。
4.所述的第三指节粘合在第二轴上,第三指节外端为球形,其外端球形表面为粗糙结构,方便工作过程中的抓取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无外动力机械手指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无外动力机械手指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无外动力机械手指的第一三维图;
图4是本发明无外动力机械手指的第二三维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实例由第一指节,第二指节单元,第三指节和连杆单元组成。
如图1所示,由右至左依次为第一指节5、第二指节单元、第三指节10。第二指节单元位于第一指节5和第三指节10之间。连杆单元13布置在第一指节5和第二指节单元的下方。
所述的第二指节单元由上罩7、下罩11、第一轴6、第二轴9、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12和两个挡板8组成。上罩7、下罩11为半圆柱空心结构,上罩7和下罩11粘合成空心圆柱结构。上罩7和下罩11的结合部位开有通孔,第一轴6安装在该通孔内,第一轴6与通孔的安装方式为过盈配合。在第一轴的两侧分别安装挡板8,挡板8与上罩7、下罩11贴合处的连接方式为粘合。第二轴9安装在两个挡板8的通孔上。第一齿轮1安装在第一轴6的中心位置,第二齿轮12安装在第二轴9的中心位置。
第三指节10粘合在第二轴9上。
所述的连杆单元13由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3,第三连杆2组成,第一连杆4与第一指节5之间,第二连杆3与第一连杆4之间、第三连杆2与第二连杆3之间连接方式均为销连接,第三连杆2与第一齿轮1的连接方式为粘合。第一连杆4与第一指节5之间的连接销上安装有复位弹簧。第一连杆4与第一指节5之间的初始位置夹角为钝角,如图1所示。
所述的第一指节5为中空圆柱形结构,其长度与要保护的手指最外端指节长度相等。当使用无外动力机械手指时,将机械手指的第一指节5套在手指的最外端指节上。当手指的最外端指节弯曲时,其与手指的第二指节之间的夹角变小,当角度小于第一连杆4与第一指节5之间的夹角时,驱动第一连杆4运动,由第二连杆3、第三连杆2传递至第一齿轮,由第二齿轮驱动第二轴运动,带动第三指节完成弯曲动作。当完成抓取动作后,手指最外端指节伸直,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第一连杆4恢复至初始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52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造蛋白质半导体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嵌入式小型工业机器人控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