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3404.7 | 申请日: | 2013-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7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时劲松;王克敏;俞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48 | 分类号: | C08F2/48;C08G7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二苯甲酮 大分子 引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引发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
背景技术
光固化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问世的新型绿色技术,是利用光(紫外光或可见光)或电子束为能源,引发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液态物质快速转变为固态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光固化技术迅猛发展,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印刷制版、立体光刻、油墨、涂料、胶粘剂,以及齿科、骨科修复材料、隐形眼镜等生物医用材料领域。
在光固化体系的技术进步过程中,新型光敏引发剂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自由基光聚合中,二苯甲酮衍生物是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光引发剂。聂俊等公开了含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102391395A),以4-羟基二苯甲酮,甲醛为原料,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出含有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
近年来,由光引发剂和共引发剂胺组成的夺氢型光引发体系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光引发剂有良好的光引发性能,而且要求与光固化体系相容性好,迁移率低、毒性小,环境兼容性好,存储稳定性高。传统的小分子由于与固化体系的相容性差,固化后容易挥发和迁移,一方面导致引发效率减低,另一方面会产生气味和毒性。因此,亟需开发稳定、低毒、高效环保且与固化体系具有良好相容性的光引发体系。该类光引发剂无小分子残留,与树脂相容性好,无挥发性和迁移性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耐候性、光泽度等性能。另外,光引发剂大分子化,由于减少了其挥发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对人、畜皮肤的渗透、刺激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韦军等公开了含助引发剂胺的可聚合二苯甲酮光引发剂的制备方法(公开号:102212151A),以含苯环的叔胺和4-硝基苯甲酰氯为原料,无水氯化铝为催化剂,通过傅克酰基化反应,并还原硝基,引入双键,合成出可聚合的二苯甲酮引发剂,提高了引发效率,避免了小分子迁移。
但是现有技术中含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紫外吸收性能还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中含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紫外吸收性能差的不足,提供一种含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其结构式如下:
其中,n=18-22,R为C6H5、环己基、正丁基以及烯丙基中的一种。
上述含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取原料1份4-羟基二苯甲酮、2.2-2.5份多聚甲醛、1份伯胺溶于30份有机溶剂中,机械搅拌至完全溶解,以5℃/min的升温速率缓慢加热至回流产生,保持回流反应3-6h后,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加入氯仿溶解,分别用0.1N氢氧化钠水溶液洗涤5次,去离子水洗涤5次。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层,过滤,滤液蒸馏除去溶剂后,真空干燥后得到中间产物(Bz);
(2)将Bz置于马弗炉中200℃下加热0.5-1h,得到目标产物(PBz)。
本发明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反应式如下:
作为优选,所述的伯胺为苯胺、环己胺、正丁胺或丙烯胺中的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二甲苯、1,4-二氧六环、二甲亚砜或甲苯中的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制备方法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的含二苯甲酮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紫外吸收性能远大于现有技术中的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2)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强;(3)本发明聚合反应不需要添加催化剂,聚合过程中没有体积收缩,在应用过程中减少材料内应力,可延长材料使用寿命;(4)大分子引发剂解决了光引发剂与体系不相容或相容性不好的弊病;(5)低臭味、低的VOC排放。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合成的PBz的动力学数据曲线;
图2实施例2合成的PBz的动力学数据曲线;
图3实施例3合成的PBz的动力学数据曲线;
图4实施例4合成的PBz的动力学数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34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离式插头插座
- 下一篇: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