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轧无取向硅钢的边缘降量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3190.7 | 申请日: | 2013-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4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岩;王军生;刘宝权;秦大伟;柴明亮;高健;费静;侯永刚;宋君;吴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16 | 分类号: | B21B37/16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轧 取向 硅钢 边缘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冷轧无取向硅钢的边缘降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UCMW轧机,将基准点位置选择在距边部115mm处的边缘降量控制方法和步骤为:
(1)、WRS预设定控制:将热轧来料的凸度情况用于WRS的预设定计算;
轧辊受力后的弹性压扁量 ,则锥度部分轧辊压扁量与辊身部分轧辊压扁量的差值计算公式为:
,
式中,PVi为轧辊压扁量差值;δEW+10为辊身部分压扁量;δEW为锥度部分压扁量;EW为边部减薄拐点距带钢边部的距离值;
通过冷连轧机入口设置的凸度仪,对热轧带钢横截面的32点凸度扫描,获得来料的凸度情况数据,这一凸度数据与带钢的钢种信息和规格共同通过一级计算机对Taper轧辊即单边锥度辊的窜动位置进行预设定计算:
式中,,分别为i厚度位置上、下工作辊凸度修正的窜动量; 、为i机架凸度修正系数,初始状态,;、为上、下工作辊窜动位置手动修正量;、为上、下工作辊针对基准位置的每侧边降量;i为对应的控制点位置;为单位轧制力设定值;
(2)、边降反馈控制:将出口的成品边降情况反馈实现闭环控制;
钢卷正常轧制时,通过位于轧机出口的边降仪对钢卷边部厚度进行测量,为有效地评价边部减薄控制的效果,选择距离边部n个点,且n≥5,作为评价的目标点,分别对操作侧OS和传动侧DS进行评价:
式中,、为带钢OS、DS侧边部减薄偏差;、为带钢OS、DS侧边部减薄量;为边部减薄目标值;
以作为判定的方法,其中、判定边部减薄的极限值;判定边部n位置的边部减薄量;
通过对边部五点的综合评价,基本掌握当前的边降情况,为了能给出较准确的工作辊窜动控制,采用影响效率函数进行运算,忽略其他因素影响,固定锥度则窜动距离与减薄量为近似线性关系;
其中,表示工作辊窜动距离;相邻窜动位置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表示带钢边部减薄检测点;表示窜动距离达到第j个点引起第i个检测点边部减薄量的变化;
如果第j处窜动位置改变单位为u,可得第处边部减薄量:
若u=1则,
影响效率函数矩阵是决定WRS位置单位调整量对各个边部减薄影响的权值;
每一个WRS调整量对各个检测点边部减薄影响的权值,计算如下:
式中,为第i个测量点边部减薄值;为第j个工作辊窜动位置值;
为影响效率函数矩阵第i列、第j行的元素;
即其中第1个下标表示应用的机架号
根据最优化原理定义每一个测量点的边部减薄量二次型误差函数为一个多变量函数,假设为,采用较经典的最小二乘法进行运算:
式中,n为带钢边部减薄测量点数量;m为工作辊窜动位置数量;为第j个测量点边部减薄测量值;为重叠系数值;为第i个边缘降反馈修正值;
则WRS调整量为:
式中,、分别为OS和DS边缘降量反馈修正矩阵;为重叠系数矩阵;M为影响效率函数矩阵;、分别为OS和DS边缘降设定值与实际值偏差矩阵;
(3)、WRS弯辊补偿控制:根据WR窜动位置变化给予工作辊弯辊的补偿控制;
由于1-3机架工作辊窜动位置随着反馈控制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必然造成各机架用于板形控制弯辊执行的效果变化,因此要求弯辊具备能进行自动补偿的功能,以保证弯辊的效果,补偿方法如下:
式中,为i机架工作辊弯辊补偿量;为i机架工作辊位置变化量;、为上下工作辊窜动位置实际值;为弯辊影响函数;为工作辊窜辊前馈因子;
通过上述步骤(1)~(3)的闭环控制,实现边降控制的全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319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