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担载量的纳米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6276.1 | 申请日: | 2013-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57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朱国青;汪冬红;张玥薇;陈韦;张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B82Y40/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担载量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化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担载量的纳米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化工生产上,铂族金属是最好的催化剂,如硝酸生产的铂网触媒等;铂族金属还可用于汽车尾气的净化,保护环境;铂又可被用做燃料电池、心脏起搏器、生物传感器的电极。铂的性能优异、用途广泛,但是资源有限。如何有效的利用,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高担载量的纳米铂及其制备方法,借助于g-C3N4(石墨化氮化碳)为介质,得到高担载量、小尺寸、窄分布、高分散的铂催化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担载量纳米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s1、制备石墨化氮化碳;
s2、将石墨化氮化碳溶解在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后超声分散直至溶液变成均匀的米白色;
s3、调节溶液的PH值至3~5;
s4、通入惰性气体,同时加入氯铂酸溶液,惰性气体通入的时间不低于30min;
s5、利用紫外光进行光照,光照时间为2.5~4h,获得高担载量的纳米铂。
优选的,在上述的高担载量纳米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s1中,所述石墨化氮化碳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
(1)将尿素晶体研磨充分,然后进行烘干;
(2)室温开始加热,升温速率1~5℃/min,升温至400~600℃保持2~4h;
(3)用稀硝酸进行溶解;
(4)水洗、抽滤、烘干获得石墨化氮化碳。
优选的,在上述的高担载量纳米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步骤(1)中,烘干的温度为50~80℃;所述稀硝酸的浓度为0.01~0.2mol/L。
优选的,在上述的高担载量纳米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步骤s2中,超声所采用的仪器为KQ-300DA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时间大于等于1h。
优选的,在上述的高担载量纳米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步骤s3中,加入浓度为0.1~5mol/L的乙酸调节PH值。
优选的,在上述的高担载量纳米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惰性气体为氮气。
优选的,在上述的高担载量纳米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氯铂酸溶液的浓度为5~20mg/mL。
优选的,在上述的高担载量纳米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步骤s5中,紫外光的发生装置为氙灯。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高担载量纳米铂,采用上述的方法制备获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调控预反应和反应过程中的各个反应时间、优化反应仪器等方面着手,旨在得到高担载量(最高可达3.2*104个/um2)、小尺寸(2~3nm)、窄分布(尺度在1-5nm之间)、高分散的铂催化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实施例1中获得的石墨化氮化碳的形貌像(bar=50nm)以及其结构式;
图2所示为实施例1中获得的纳米铂的TEM高分辨率像(bar=5nm);
图3所示为实施例1中获得的纳米铂的STEM像(bar=50nm);
图4所示为实施例1中获得的纳米铂的TEM形貌像(bar=100nm);
图5所示为实施例1中获得的纳米铂的尺度分布以及其拟合曲线;
图6所示为实施例1中获得的纳米铂的选区衍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研究表明,催化剂的尺寸和粒度分布以及分散程度决定其催化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担载量纳米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s1、制备石墨化氮化碳;
s2、将石墨化氮化碳溶解在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后超声分散直至溶液变成均匀的米白色;
s3、调节溶液的PH值至3~5;
s4、通入惰性气体,同时加入氯铂酸溶液,惰性气体通入的时间不低于30min;
s5、利用紫外光进行光照,光照时间为2.5~4h,获得高担载量的纳米铂。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优选地,石墨化氮化碳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
(1)将尿素晶体研磨充分,然后进行烘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62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