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伪印油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7475.8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6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孙宝林;施菊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宝林 |
主分类号: | C09D11/10 | 分类号: | C09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黄冠华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伪 印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伪印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能准确鉴别产品真伪,使产品不易被仿制和复制,多种防伪技术被用于工业生产中:数码防伪技术、条形码技术、二维码技术、激光全息防伪技术、隐形图像防伪技术、证券版纹技术、微缩防伪技术、折光潜影防伪技术、分期解密技术、射频识别防伪技术、化学油墨防伪技术、生物防伪技术、核径迹防伪技术、纹理防伪技术、电码防伪技术。而化学油墨技术是防伪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其应用面极广,有钞票防伪、发票防伪等方面应用。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隐蔽性好,可以有多种颜色,适于各种实体产品,尤其适用于纸张类的厚度较薄的产品防伪。
按照防伪材料的不同油墨防伪主要分为以下七类:
1、紫外激发荧光防伪:在印油中加入具有紫外线激发的可见荧光化合物;
2、红外荧光防伪:印油中加入具有红外线激发的可见荧光化合物;
3、温度变色防伪:使用温度变色的颜料或者染料,印油颜色随温度变化发生变化。
4、磁性防伪:在印油中加入磁性物质,如氧化铁等。
5、视角变色防伪:色彩采用多层干涉光学碎膜。
6、防涂改防伪:在印油中加入对涂改用的化学物质具有显色化学反应的物质。
7、湿敏变色防伪:印油中加入随湿度变化的化合物。
这些防伪化学物质用相应的溶剂分散,通过喷墨或转印的技术涂覆在需要防伪的物体表面,在特殊的灯光或温度下具有特别的视觉效果,或者在特制的检测仪中能发出防伪信号,从而起到防伪作用。但由于防伪涂层厚度薄,涂上防伪涂层的纸张在长期的潮湿环境或是露天环境下防伪涂层会发生脱落、开裂等现象,且防伪油墨涂覆在纸张上因其干燥时间较长容易扩散,不仅影响美观,对于名贵的书画而言还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候性、耐腐蚀性好,适合长期防伪使用的环保的防伪印油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伪印油包括如下组分:溶剂、树脂、防伪材料,其质量比为(12-13):(2-3):(3-4);
所述的树脂由树脂A、树脂B、树脂C、树脂D按质量比(4-6):(4-6):(5-10):(1-3)组成;
其中:树脂A为乙基纤维素、硝基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
树脂B为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树脂C为丙烯酸树脂、醇酸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树脂D为聚氨酯树脂、氨基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醇酸树脂为主侧链结构中均含有酯基团的低分子量聚酯树脂,通常由甘油或季戊四醇、邻苯二甲酸酐、脂肪酸反应制备。氨基树脂是由含有氨基的化合物与甲醛经缩聚而得的树脂的总称,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等。
树脂A中两种纤维素树脂含有大量羟基,在纸张上的附着力很好,稳定性也好,且耐光、耐水、耐候性都好;树脂B的耐候性好,耐酸碱,分散性、抗氧化、弹性等都非常好,耐紫外线性能优;树脂D附着力、分散性好,对纸张、金属、玻璃、塑料的附着力都好。四种树脂都具有很好的附着力和对颜料和防伪物质的分散性,四类树脂混溶后可以长期存放,涂膜后其性质稳定,且可以使得其中的防伪物质也能长期附着在物品上,达到长期防伪的目的,尤其适合对贵重物品如名贵书画的防伪应用。
本发明防伪印油还可以包括着色用的颜料或染料、提高体系分散均匀性表面活性剂、防止组分氧化的抗氧剂、防止组分降解的防腐剂等组分。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树脂由树脂A、树脂B、树脂C、树脂D按质量比5:5:8:2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溶剂由溶剂A、溶剂B、溶剂C、溶剂D组成;
其中:溶剂A为乙醇、丙醇、丁醇、苯甲醇、异丙醇中的至少一种;
溶剂B为丁酮、N-乙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溶剂C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戊脂、丙二醇醚、丙二醇甲醚乙酸脂中的至少一种;
溶剂D为乙二醇醚、三甘醇醚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溶剂A、溶剂B、溶剂C、溶剂D的质量比为(6-8):(4-8):(4-6):(1-3)。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溶剂A、溶剂B、溶剂C、溶剂D的质量比为7:6:5: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宝林,未经孙宝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74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