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海底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方法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3682.6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8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吴自银;周洁琼;李守军;尚继宏;赵荻能;周勐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13/00 | 分类号: | G01C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松海 |
地址: | 31001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底 地形 地貌 动态 监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近海底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四边架(1)、连接部(2)、仪器仓(3)和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仪器组(4),四边架(1)包括拉环(1.1)、斜四边架(1.2)、上支架(1.3)、下支架(1.4)、支柱(1.5)和防陷板(1.6),构成所述装置的外框架;连接部(2)主要由万向轴(2.1)、上法兰盘(2.3)、下法兰盘(2.5)组成,四边架(1)通过连接部(2)连接仪器仓(3);仪器仓(3)内安置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仪器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过仪器仓(3)底部设有仓底部仪器孔(3.3),通过所述的仓底部仪器孔(3.3)固定所述的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仪器组(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四边架(1.2)为四角锥型结构,拉环(1.1)连装斜四边架(1.2)顶角,斜四边架(1.2)四角连装上支架(1.3)、下支架(1.4)和支柱(1.5),四边架(1)起负重与支撑作用;支柱(1.5)尾端连装防陷板(1.6),圆形的防陷板(1.6)增大受力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边架(1)的中心连装连接部(2),所述的连接部(2)进一步包括上竖杆(2.2)、下螺孔(2.6)、上螺孔(2.4)、下竖杆(2.7),所述的万向轴(2.1)通过上竖杆(2.2)连装上法兰盘(2.3),下法兰盘(2.5)通过下竖杆(2.7)、焊接处(3.3)连装仪器仓(3);上法兰盘(2.3)、下法兰盘(2.5)通过上螺孔(2.4)、下螺孔(2.6)使用螺栓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仪器组(4)包括压力传感器(4.1)、高度计(4.2),三维声呐(4.4),海底摄像机(4.5)以及存储单元(4.3),压力传感器(4.1)、高度计(4.2),三维声呐(4.4),海底摄像机(4.5)分别与存储单元(4.3)相连。
6.一种近海底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装置连接与仪器调试
1.1)检查所述的装置的四边架(1)、连接部(2)、仪器仓(3)是否焊接牢固,所述的万向轴(2.1)转向是否正常,所述的上法兰盘(2.3),下法兰盘(2.5)是否连接牢固,所述的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仪器组(4)是否固定;
1.2)检查所述的压力传感器(4.1),高度计(4.2),存储单元(4.3),三维声呐(4.4),海底摄像机(4.5)是否正常工作;将所述的高度计(4.2)和海底摄像机(4.5)连接电脑,检查数据是否正常接收;
步骤2:装置投放
2.1)量取所述的高度计(4.2)距离所述的装置底部的高度,作为判断装置是否投放到海底的依据;
2.2)所述的拉环(1.1)连接绳索,所述的高度计(4.2)和海底摄像机(4.5)连接数据线,所述的数据线与绳索固定;
2.3)投放过程中,所述的高度计(4.2)的数据和海底摄像机(4.5)的画面实时接收,当所述的高度计(4.2)的高度与步骤2.1中所述的高度相一致时,认为仪器已投放至海底,同时通过所述的海底摄像机(4.5)观察周围地形是否合适装置放置,实现装置投放的动态监视;
步骤3:装置作业与回收
3.1)所述的装置投放完毕后,所述的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仪器组(4)即可正常工作,其中所述的压力传感器(4.1)用于探测潮汐变化,所述的高度计(4.2)用于探测定点水深的时序变化,所述的三维声呐(4.4)用于探测海底三维地形变化,所述的海底摄像机(4.5)用于实时监测海底微地貌变化,所述存储单元(4.3)用于实时存储微地形地貌动态监测仪器组探测的海底地形地貌变化数据;
3.2)所述的装置完成作业后,所述的拉环(1.1)连接绳索进行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未经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368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