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塔水洗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2658.2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5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蒋远华;张忠华;李俊;张立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D7/12 | 分类号: | C01D7/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孙林 |
地址: | 432407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 水洗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纯碱生产设备,具体地指一种碳化塔水洗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纯碱生产中,在碳化塔内发生氨母液Ⅱ吸收二氧化碳,制得碳酸氢钠的碳酸化反应。由于碳酸氢钠和结晶附着于碳化塔的菌帽、花盘以及底部冷却水列管、碳化塔死角等处,形成疤垢,这些疤块影响吸收和冷却效率,需要用氨母液Ⅱ清洗溶解碳化塔内疤块,该碳化塔被称之为清洗塔。碳化塔清洗后改为制碱作业,该碳化塔称之为制碱塔。
由于塔况、母液成分、操作稳定性、生产负荷的波动及作业周期延长等因素的影响,在碳化塔内积聚或形成的碳酸氢钠疤垢,在制碱塔变为清洗塔清洗时常常无法清洗干净,累积加厚,最终导致碳化塔无法的正常作业。需采用水洗的方法彻底清洗疤块,以保证碳化塔作业正常。
目前,碳化塔水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直流水水洗碳化塔”,即用循环水泵或一次水泵向碳化塔内加水至一定的塔压后,用少量清洗气帮助搅拌,开启塔底排放阀,碳化塔洗塔水直接排入地沟;另一种是采用“水煮洗水洗碳化塔”,即用循环水泵或一次水泵向塔内加水至一定的塔压后,开塔底出碱口或塔中部蒸汽煮塔,用少量清洗气帮助搅拌,并用循环泵或CO2气升器使塔内水循环,洗塔水回收利用。
采用“直流水水洗碳化塔”的方式水洗碳化塔内结疤时,由于洗塔水直接排入地沟,造成地下水中的氨氮含量较高,环境污染严重。采用“水煮洗水洗碳化塔”的方式水洗碳化塔内结疤时,易造成碳化塔内铁锈剥落而出色碱,同时因使用蒸汽压力较高,易出现超压事故。
因此,亟需找到一种高效且安全环保地清除碳化塔内疤块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碳化塔水洗方法及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碳化塔水洗方法通过水洗碳化塔的装置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1)将第一级回收池中的洗水升温30℃;
2)将升温后的池水打入碳化塔内,循环洗塔8~10小时;
3)洗塔结束,将第一级回收池的池水全部打入第二级回收池;
4)在第二级回收池中,第一级回收池打入的热池水与池中冷水混合、降温、沉积疤块;
5)水洗下一个碳化塔时,将第二级回收池中的冷水打入第一级回收池,重复以上步骤。
上述水洗碳化塔的装置,包括碳化塔、加热器、回收池、泵和液体流通管道,其特别之处在于:所述回收池包括第一级回收池和第二级回收池,所述第一级回收池和第二级回收池之间通过倒液泵相连,所述碳化塔的底部排放阀通过排液泵与第一级回收池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级回收池的输出端通过输液泵与加热器连接,所述加热器的出口端设置有输液管道和循环管道,所述配输液管道与碳化塔的顶部进水阀相连,所述循环管道与第一级回收池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使用水洗碳化塔装置,可以彻底地清除碳化塔内的结疤;
2、用直流水水洗碳化塔时,需用流量为100m3/h的水泵洗塔6~8小时,使用本发明水洗碳化塔,可减少直流水用量500m3/(塔·次)以上;
3、使用本发明水洗碳化塔,可减少含氨氮废水的排放500m3/(塔·次);洗塔水可重复循环使用,当洗塔水浓缩到与系统成分接近且系统母液收缩时,并入联碱生产系统,环保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水洗碳化塔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所示的水洗碳化塔的装置,包括碳化塔1、加热面积为250m2列管式的加热器2、回收池、泵和液体流通管道。回收池包括容积为200m3的第一级回收池3和容积为1800m3的第二级回收池4,并加满一次水,第一级回收池3和第二级回收池4之间通过200m3/h的倒液泵5相连。碳化塔1的底部排放阀通过200m3/h的排液泵6与第一级回收池3的输入端相连,第一级回收池3的输出端通过200m3/h的输液泵7与加热器2连接,加热器2的出口端设置有输液管道8和循环管道9,配输液管道8与碳化塔1的顶部进水阀相连,循环管道9与第一级回收池3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26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摄像装置系统及其自动对焦方法
- 下一篇:一种远程控制移动通信终端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