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零件搬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1121.6 | 申请日: | 2013-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6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冯宝林;王睿;莫贤;赵贤相;骆长俊;缪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5J9/14 | 分类号: | B25J9/14;B25J15/08;B23Q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零件 搬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零件搬运装置,可实现对零件的夹持、翻转和搬运。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大发展,零件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的零件在加工工位的转换时,需要实现上下翻转和搬运等工作。目前在大多数的零件加工过程中,工位的转移多是依靠人工,人工的搬运方式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针对零件生产自动化不高的问题,根据适应不同尺寸形状的原则,设计出一种加工工位快速转换的一种零件搬运装置。本装置抓取稳定性好、适应性强、操作简单、准确快速。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零件搬运装置,包括机架,及设于机架上的提升气缸,及设于提升气缸上端的旋转气缸,及设于旋转气缸上端的搬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机构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一端的机械手爪装置,
所述机械手爪包括固定横板和拉板,所述拉板连接一转轴,所述转轴套设于套筒内,所述套筒一端抵住所述固定横板,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固定座上,所述套筒上通过设于其外径上的轴承连接一轴承卡盘,所述轴承卡盘通过销轴连接所述固定横板,所述固定横板的两侧分别铰接一连杆,所述连杆另一端铰链一卡爪,所述拉板两侧各铰接一横杆,所述横杆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杆的中部位置处;
所述壳体内设有夹紧气缸和翻转气缸,所述夹紧气缸连接翻转气缸,所述翻转气缸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轴。
所述夹紧气缸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翻转气缸侧壁上设有导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滑块,所述翻转气缸装配与所述滑块上。
所述翻转气缸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转轴。
所述转轴上设有卡槽,所述固定横板上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凸条,所述拉板可带动固定横板转动。
所述机械手爪上还设有拉簧,所述拉簧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卡爪和连杆侧壁上。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负载能力强、抓取稳定性好、准确快速、操作容易,结构设计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新型零件搬运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新型零件搬运装置的机械手爪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新型零件搬运装置的拉板和转轴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新型零件搬运装置,包括机架1,及设于机架1上的提升气缸2,及设于提升气缸2上端的旋转气缸3,及设于旋转气缸3上端的搬运机构,所述搬运机构包括壳体4及设于壳体4一端的机械手爪装置,
所述机械手爪包括固定横板5和拉板6,所述拉板6连接一转轴7,所述转轴7套设于套筒8内,所述套筒8一端抵住所述固定横板5,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4内的固定座10上,所述套筒8上通过设于其外径上的轴承连接一轴承卡盘11,所述轴承卡盘11通过销轴12连接所述固定横板5,所述固定横板5的两侧分别铰接一连杆13,所述连杆13另一端铰链一卡爪14,所述拉板6两侧各铰接一横杆15,所述横杆15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杆13的中部位置处;
所述壳体4内设有夹紧气缸16和翻转气缸17,所述夹紧气缸16连接翻转气缸17,所述翻转气缸17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轴7。
所述夹紧气缸16固定于所述壳体4内,所述翻转气缸17侧壁上设有导轨18,所述壳体4的内壁上设有滑块19,所述翻转气缸17装配与所述滑块19上。
所述翻转气缸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转轴。
所述转轴7上设有卡槽9,所述固定横板5上设有与所述卡槽9相配合的凸条(图中未示出),所述拉板6可带动固定横板5转动。
所述机械手爪上还设有拉簧20,所述拉簧20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卡爪14和连杆13的侧壁上。
旋转气缸可带动机械手爪做旋转运动,提升气缸可推拉壳体,调整机械手爪的高度。
本发明的整体运动可以概括为机械手爪首先移动到待抓取零件顶部,然后机械手爪下降到合适高度实现抓取动作,然后通过提升气缸将零件提升到预定高度,再通过翻转气缸将零件翻转预定角度,然后通过提升气缸与旋转气缸将零件搬运至下一工位处。
当然,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11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