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酵型植物性断奶仔猪饲料添加剂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23555.5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5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晖;王征;郁万文;逯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A23K1/14;A23K1/16;C12N1/20;C12R1/2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植物性 断奶 仔猪 饲料添加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饲料配方加工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酵型植物性断奶仔猪饲料添加剂。
背景技术
在养猪业中,早期断奶是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仔猪断奶后其自身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功能尚未健全、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和断奶应激的影响,容易产生腹泻、生长停滞等生理机能紊乱的断奶综合症。有腹泻情况的猪场达80%以上,仔猪断奶后腹泻发生率为20-50%,腹泻仔猪机体抗病力下降,继发病发生率增高;仔猪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情况严重时产生僵猪,甚至造成仔猪死亡的现象,不仅导致仔猪的出栏率较低,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仔猪腹泻控制的好坏逐渐成为衡量仔猪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已成为饲料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研究发现各种疫苗,所有的药物并没有降低乳仔猪的死亡率。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有菌群失调、消化酶不足。目前,临床治疗仔猪腹泻主要是使用恩诺沙星、氟甲砜、土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痢菌净和氟苯尼考等各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控制。但是,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和仔猪本身的抵抗力差等原因,有的猪场利用现有药物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如果一味加大抗生素的用量,又会使菌株耐药性增大,带来更严重的药物残留后果,严重影响食品安全,最终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近20年来,饲料研究正在向着无残留、无耐药性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危害的方向发展。源自自然界的一些天然物质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特性,同时还具有抗病毒、消炎、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各种药用植物及其提取物、在畜禽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张孝清等(2006)报道了由党参、黄芪、枸杞、杜仲叶、神曲、山楂等植物组成的饲料添加剂,可显著增加40日龄断奶仔猪肠道中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而大肠埃希式菌指数以及腹泻发生率则明显降低,并且能提高日增重5.5~13.22%,料重比降低6.64~15.03%。
植物及其提取物类添加剂被认定为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饲料添加剂,正在成为绿色、环保、安全的动物性食品生产和饲料工业中充满活力的新增长点。
中草药中以植物类药材为主,其有效成分多存在于细胞的胞浆中,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构成的,其结构致密,因而有效成分被人体吸收利用时所遇到的阻力较大。同时,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比较大,不易突破人体血脑屏障,且传统中药由于组方不合理或只是简单的粉碎,粒径过大,药物释放缓慢,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使用效果差,治愈率低,疗程长且成本高;抗菌药由于长期使用,有药物残留和易产生耐药性,其临床效果越来越差,并且药物残留导致出口受限,更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从而使抗菌药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研发一种解决仔猪腹泻,促生长的无药物残留、无耐药性产生的特效药物是该领域科研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之一。
中药发酵是将中药细粉和经过优选的人体内有益菌(主要乳酸菌)作为菌种,依据微生态学和仿生学理论,通过生物嫁接方式,在模拟机动物机体胃肠环境的条件下对中药提取物进行生物转化而成的新型中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使中药与有益菌完美结合,形成新兴的中药制剂,在抗生素耐药,超级细菌不断出现的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固体发酵系列是以中药粉做载体,用乳酸活菌进行发酵,产品性状为潮湿粉末,酸甜气味,对腹泻、过料等肠道疾病,效果较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发酵型植物性断奶仔猪饲料添加剂,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发酵型植物性断奶仔猪饲料添加剂由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相互混合配置而成,其配比为:
其中所述的组分A是由辣木叶,杜仲,黄芪,党参,刺五加,金银花,甘草和蒲公英粉碎并发酵后制作而成;所述的组分B是由马齿苋、山楂和松针粉粉碎后混合配置而成;所述的组分C是由牛至草提取物和芦荟多糖混合配制而成。
所述组分A的各种成分配比范围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35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F型伸缩缝
- 下一篇:一种U型梁结构及其包含的底板预应力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