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产L-氨基酸氧化酶的重组菌株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309931.5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5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明;牛盼清;董晓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70;C12N9/06;C12P7/50;C12R1/1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产 氨基酸 氧化酶 重组 菌株 构建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及酶学领域中一种生产L-氨基酸氧化酶的重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L-氨基酸氧化酶是一种黄素蛋白酶,能立体特异性氧化L-氨基酸脱氨,生成对应的α-酮酸、氨和过氧化氢,并伴随氧气的消耗。能被应用于L-氨基酸的定量分析、DL-氨基酸的拆分和α-酮酸的制备。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了L-氨基酸氧化酶具有抗菌、杀虫、抗病毒等生物活性,还具有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细胞毒性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发现L-氨基酸氧化酶广泛分布于蛇科动物中,后来发现在细菌Rhodococus opacus、Pseudoalteromonas luteoviolacea、Bacillus carotarum及一些海洋微生物中,不同物种来源的L-氨基酸氧化酶底物差异性较大,有些作用于几种甚至十几种氨基酸,有些只作用于一种氨基酸,等电点、稳定性等理化性质不尽相同,基因序列也有差异,生理及生物活性不一样,结构也不尽相同。
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L-氨基酸氧化酶异源表达的报道,2003年,第一个L-氨基酸氧化酶细菌异源表达系统被报道,研究人员将浑浊红球菌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序列克隆到大肠杆菌中,发现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获得了大量的包涵体。之后也有一些异源表达的报道,虽然L-氨基酸氧化酶的异源表达是一大挑战,不过还是有成功潜力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仪器突变技术,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与系统,有望极大的提高L-氨基酸氧化酶异源表达成功率。
L-氨基酸氧化酶催化L-氨基酸生成α-酮酸的开发是值得关注的,可以用L-氨基酸氧化酶的高选择性来生产有较高生物医药价值的α-酮酸,酶法转化法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高选择性、高效、无毒、无污染等优点。目前关于利用L-氨基酸氧化酶催化谷氨酸生产α-酮戊二酸的方法国内外尚无报道,因此利用这种方法生产α-酮戊二酸对环境不会有太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市场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组生产L-氨基酸氧化酶菌株的构建方法,及重组酶的性质和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1.将来自于Rhodococus opacus DSM43250菌株的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NCBI序列号:AY053450.1)提取出来与表达载体pET28a(重组蛋白形成于胞内)连接,导入E.coli BL21中构建一株重组菌株。
重组菌株构建方法:1)将PCR得到的LAAO目的基因与载体pET28a用Nco I和HindIII酶切2h,然后连接10h,用转入大肠杆菌JM109中验证。2)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入表达菌株E.coli BL21中,得到重组菌株,转化方法包括化学转化法,电转法,冷冻法及结合转化法,并对构建好的菌株进行测序验证。
2.将构建好的重组菌株,0.4mM IPTG诱导表达4-6h,发现重组产生酶的是包涵体没有活性,蛋白大小为58KDa,蛋白经过复性,有30%的蛋白恢复了活性,蛋白电泳图谱如图1,蛋白复性过程如图2所示。
3.蛋白包涵体有易纯化、抵御胞内蛋白酶降解及减少杂质的优点,因此通过不同的诱导方法来提高诱导表达量,发现最佳培养温度37℃,OD600为0.5-0.6时添加0.4mmol/L的IPTG诱导培养5h,此时目的蛋白表达量达到最大。
4.对复性得到的L-氨基酸氧化酶进行生物化学特性研究,该酶最适Ph8.0,pH7-pH9之间活力保持在90%以上;最适温度45℃,在20-50℃下放置12h,酶活力在80%以上;重组酶底物特异性实验发现最适底物为L-鸟氨酸其次是L-半胱氨酸和L-丙氨酸,外源添加FAD对该重组酶活性没有影响。
5.将纯化获得的有活性的L-氨基酸氧化酶进行转化实验,以10g/L谷氨酸钠为转化底物,pH8.0磷酸盐缓冲液中45℃转化6h,可以得到α-酮戊二酸5.3g/L。
附图说明
图1 诱导表达的重组谷氨酸氧化酶蛋白电泳图谱。
图2 蛋白复性流程图。
图3 重组酶最适pH测定结果。
图4 重组酶最适温度测定结果。
图5 重组酶温度稳定性测定结果。
图6 不同底物浓度对重组酶转化测定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1.重组菌株的构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99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数字化X射线机上的路面检测机械装置
- 下一篇:抽屉门铰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