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纵置变速器悬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09537.1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0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肖文;王方;彭宜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06 | 分类号: | B60K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器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部件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隔离振动性能较好的纵置变速器悬置。
背景技术
怠速时,发动机的主要振动有扭转方向与垂直方向两个方向的振动,扭转振动的方向如图1中中心线附近虚线箭头所示。悬置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降低怠速时扭转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方向的振动传递。
目前,绝大部分纵置车型的悬置系统都是3点式,即两个发动机悬置(21,22)布置在前侧,一个变速器悬置23布置在后侧,如图1所示。变速器悬置一般布置在动力总成扭矩轴的正下方,扭矩轴的大致位置如图1中的中心线所示。现在,变速器侧悬置基本都是衬套式的悬置软垫,把这种悬置软垫布置在纵置车型的变速器侧,它具有一定的隔振能力,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纵置车型的悬置,尤其是发动机悬置越来越多的采用V型布置方式,即两个发动机悬置24呈V型布置在发动机的左右两侧倾斜布置,如图2所示,这种布置的好处在于:悬置软垫部分受压缩、部分受剪切,可以利用橡胶的剪切高弹性,提高悬置系统隔离发动机振动的能力。
现在的纵置变速器侧的减振技术一般使用衬套软垫式的,放在图1所示的变速器悬置处,且位于变速器后端的正下方。
现以某现有车型的变速器悬置为例介绍下衬套式悬置软垫,该悬置的正视图如图3所示,三维视图如图4所示;此类悬置的最外侧结构为圆形金属骨架25,厚度一般为3mm左右,金属骨架的内侧为橡胶软垫,用来衰减振动,主要减振方向一般为垂直方向,中间的圆形部分为金属套管,用来与金属支架连接。这种悬置软垫具有一定的隔振能力,但是隔离变速箱侧动力总成振动的能力较差。
这种衬套式悬置软垫主要减振方向为垂直方向,对动力总成在此方向的振动具有一定的减振效果,但是对动力总成扭转方向的振动减振效果比较差。变速器悬置在车身上的安装点一般位于驾驶员座椅的下方,如果变速箱侧悬置的隔振效果不好,往往会直接传递至驾驶员座椅处,对顾客的舒适性有较大的影响。
这种衬套式悬置软垫仅在垂直方向、径向上对动力总成提供限位,轴向则无法提供限位,不利于动力总成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纵置动力总成变速器悬置隔离振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高乘坐的舒适性;以及使纵置动力总成变速器悬置在所有方向上都具有限位,提高动力总成的稳定性及悬置软垫的耐久寿命问题,提供了一种隔离振动性能较好的纵置变速器悬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隔离振动性能较好的纵置变速器悬置,包括有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悬置软垫、限位软垫、紧固螺母和限位螺栓;所述上连接板连接动力总成,下连接板连接车身侧的支撑梁;所述限位螺栓穿过限位软垫、下连接板和上连接板后同紧固螺母紧固;所述悬置软垫为两个左右对称布置于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之间;所述悬置软垫向限位螺栓方向倾斜。
所述悬置软垫同限位螺栓中线的夹角为15度-30度。
所述下连接板与悬置软垫接触的面硫化粘结橡胶并与悬置软垫硫化粘结。
所述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均和左右对称布置的悬置软垫硫化粘结,分别在悬置软垫的上下端提供支撑固定,将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与倾斜布置的悬置软垫连接为一体。
所述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与悬置软垫的连接部位进行折弯,以对倾斜放置的悬置软垫提供支撑。
所述悬置软垫的两端面同支撑的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折弯部分的面相配合。
上连接板与限位软垫两个部件,为整个变速器悬置提供Z方向向上的限位。
限位软垫与限位螺栓的头部,为整个变速器悬置提供Z方向向下的限位。
限位软垫与限位螺栓的中间螺杆部分,为整个变速器悬置提供X及Y方向的限位。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将悬置的两个橡胶软垫都倾斜放置,可提高悬置系统的隔离发动机扭转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主要方向的振动的性能,从而提升整车的乘坐舒适性。
(2)将两个橡胶软垫对称集成布置在橡胶软垫的内部,可减少一个部件,简化系统结构,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盈利能力。
(3)悬置总成具有各个方向上的限位功能,可防止悬置软垫变形过大,提高产品的耐久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悬置的部位示意图;
图2为现技术中发动机的V型悬置布置示意图;
图3为现技术中的下衬套式悬置布置的正视图;
图4为现技术中的下衬套式悬置布置的三维视图;
图5为本发明变速器悬置结构视图;
图6为本发明变速器悬置结构正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95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