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4622.9 | 申请日: | 2013-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5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徐德进;许小龙;顾中言;徐广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1/20 | 分类号: | A01M1/20;A01M13/00;A01N57/16;A01N25/18;A01P7/04;A01N5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牛莉莉;周海斌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防治 设施 作物 蚜虫 电热 方法 及其 所用 灭蚜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尤其是一种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能有效杀灭设施作物蚜虫,属于农药复配及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蚜虫属同翅目蚜科害虫,常群集于植物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病毒病并招来蚂蚁危害。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设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蚜虫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果蔬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设施农业中发生日趋严重的蚜虫,人们不得不依靠喷洒化学农药来维持生产,但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而且现有喷雾防治技术本身存在许多问题,无法获得预期防治效果。现有技术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大容量喷雾防治技术,加大了设施环境中的湿度,导致植物病害发生更加严重;②现有防治技术无法做到药剂的均匀喷洒,药液雾滴无法良好地在植物叶片背面、茎秆及其它被遮挡区域分布和沉积,导致防治效果欠佳;③由于设施条件下植物病虫害发生程度严重且世代重叠,需频繁进行防治作业,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导致了农药超量使用、农药残留超标及人员中毒现象频发。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适于设施条件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比如烟雾剂及热烟雾机。蔬菜大棚内施用烟雾剂,方法简便且省工省力,但施用剂量、燃放点及施用时期均难以掌握,常导致植物药害,同时还存在火灾隐患。在设施条件下使用烟雾机生产效率高,特别是在作物生长茂密时,能在密闭空间内很好地发挥药效,但烟雾机的使用和日常维护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而且热烟雾机使用不当还会造成植株或果品表面灼伤。同时,烟雾剂和烟雾机对农药有效成分要求苛刻,在实际应用上存在局限。
经检索发现,申请号98202704.4授权公告号CN2336536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热硫磺蒸发器,采用电热硫磺熏蒸技术在温室中防治植物病害及虫害。由于该专利中药液是通过制剂直接稀释后添加到发热装置中,并未采用专门供电热挥发的制剂体系,药剂有效成分并不能持续均匀地释放,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据申请人所知,甲基毒死蜱的化学名称为O,O-二甲基-O-(3,5,6-三氯吡啶-2-基)硫代磷酸酯,是一种低毒、光谱有机磷杀虫剂,可有效防治蚊、蝇、作物害虫、住宅和仓库害虫及水生害虫等。四氟甲醚菊酯的化学名称为2,2-二甲基-3-(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2,3,5,6-四氟-4-(甲氧基甲基)苄酯,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常用作卫生杀虫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实现的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能有效杀灭设施作物蚜虫。同时提供该方法用到的电热灭蚜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备电热灭蚜液:先将以下组分按重量比加入具有搅拌装置的加热容器中,形成混合液:
甲基毒死蜱1-2%,四氟甲醚菊酯1-30%,稳定剂1-5%,增效剂1-5%,挥发调整剂1-5%,溶剂53-95%;其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1:30;
再将混合液加热至20℃-60℃后,以1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10-60分钟,得色泽均匀无分层现象的溶液,即为电热灭蚜液;将电热灭蚜液过滤后分装入若干药液瓶中待用;
第二步、布置电热灭蚜液:将第一步所得各药液瓶分别组装于相应的电加热器上,并布置在设施大棚内;各电加热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0-100cm;
第三步、电热灭蚜:在设施大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当粘虫板上出现有翅蚜时,打开设施大棚内布置的电加热器,使药液瓶中的电热灭蚜液均匀挥发,并确保每小时每立方米空间内有效成分总含量达到0.1-10mg;
第四步、实施第三步时,每天观察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若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仍在增加,则继续实施第三步;若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不再增加,则停止实施第三步,灭蚜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46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