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4622.9 | 申请日: | 2013-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5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徐德进;许小龙;顾中言;徐广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1/20 | 分类号: | A01M1/20;A01M13/00;A01N57/16;A01N25/18;A01P7/04;A01N5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牛莉莉;周海斌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防治 设施 作物 蚜虫 电热 方法 及其 所用 灭蚜液 | ||
1.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备电热灭蚜液:先将以下组分按重量比加入具有搅拌装置的加热容器中,形成混合液:
甲基毒死蜱1-2%,四氟甲醚菊酯1-30%,稳定剂1-5%,增效剂1-5%,挥发调整剂1-5%,溶剂53-95%;其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1:30;
再将混合液加热至20℃-60℃后,以1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10-60分钟,得色泽均匀无分层现象的溶液,即为电热灭蚜液;将电热灭蚜液过滤后分装入若干药液瓶中待用;
第二步、布置电热灭蚜液:将第一步所得各药液瓶分别组装于相应的电加热器上,并布置在设施大棚内;各电加热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0-100cm;
第三步、电热灭蚜:在设施大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当粘虫板上出现有翅蚜时,打开设施大棚内布置的电加热器,使药液瓶中的电热灭蚜液均匀挥发,并确保每小时每立方米空间内有效成分总含量达到0.1-10mg;
第四步、实施第三步时,每天观察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若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仍在增加,则继续实施第三步;若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不再增加,则停止实施第三步,灭蚜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步中,所述稳定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之一;所述增效剂为增效醚、增效胺之一;所述挥发调整剂为甲氧基苯基聚硅氧烷、癸基十四碳醇之一;所述溶剂为碳原子数为12-14的烷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步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重量比为1: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步中,每个药液瓶灌装量为50ml;第二步中,每25-50立方米空间内布置一个药液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二步中,所述电加热器具有微电脑时控开关;第三步中,所述电加热器每天定时工作3-8h。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二步中,所述电加热器为现有电蚊香液加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设施作物为设施条件下栽培的蔬菜、花卉、或果树;所述蚜虫为苹蚜、菜蚜、石原氏球蚜、玉蜀黍根蚜、云杉瘿球蚜、麦二岔蚜、桃蚜、棉蚜、豆长管蚜、马铃薯长管蚜、蔷薇长管蚜、蔷薇圆尾蚜、或苹绵蚜。
8.一种电热灭蚜液,其特征是,采用以下方法制成:
先将以下组分按重量比加入具有搅拌装置的加热容器中,形成混合液:
甲基毒死蜱1-2%,四氟甲醚菊酯1-30%,稳定剂1-5%,增效剂1-5%,挥发调整剂1-5%,溶剂53-95%;其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1:30;
再将混合液加热至20℃-60℃后,以1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10-60分钟,得色泽均匀无分层现象的溶液,即得电热灭蚜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热灭蚜液,其特征是,所述稳定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之一;所述增效剂为增效醚、增效胺之一;所述挥发调整剂为甲氧基苯基聚硅氧烷、癸基十四碳醇之一;所述溶剂为碳原子数为12-14的烷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电热灭蚜液,其特征是,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462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