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防菌素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8911.4 | 申请日: | 2013-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2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唐八生;曹典军;陈伟;彭群;朱丽;苏丰菲;蔡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泰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高***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菌素 叶面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肥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生防菌素的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态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Sacc],是稻梨孢属真菌,由其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据报道,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约占总产量的10%-15%,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在我国,稻瘟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在西南、长江中游和东北等稻作区持续大发生,年发病面积达330万-570万ha,损失稻谷数亿公斤,给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目前,稻瘟病的防治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和种植抗病品种。但是,由于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样性和易变性,导致化学防治在病害流行年份收效甚微,且存在环境污染的弊端;也导致抗病品种在推广2-3年后就逐渐丧失抗性。因此,开展水稻稻瘟病菌防治研究十分必要。
从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开始寻求控制稻瘟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国内外先后对多种生防微生物进行了研究。在众多被研究的植病生防微生物中,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代表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p.独树一帜,人们发现它不仅对植物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且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嗜温的好氧性产芽孢杆状细菌(G+),在原核生物中,人们对它的了解程度仅次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已成为多种研究的模式菌,这也为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与哈茨木霉复配的研究尚无先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本领域的现状,特提出本发明,以便进一步明确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和叶面肥混用对水稻稻瘟病的综合生防价值,并为该菌株的实际应用提供可行性依据。
针对本领域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防菌素叶面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出生防菌素叶面肥的应用。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生防菌素叶面肥,其含有以下重量份的成分:
生防菌素1~3份;生化黄腐酸钾35~85份;活性SiO210~50份;酶活物质2~6份;表面活性剂2~6份;
其中,所述生防菌素为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所述生防菌素中枯草芽孢杆菌含有3.0~9.0×109cfu/g,哈茨木霉含有1.0~2.0×109cfu/g;优选为所述生防菌素素中枯草芽孢杆菌含有6.0×109cfu/g,哈茨木霉含有1.5×109cfu/g。
其中,所述的生化黄腐酸钾,是一种多价酚型芳香族化合物与氮化合物的缩聚物,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以植物渣体为原料,经生物发酵,成功制取类煤化黄腐酸物质即高活性生化黄腐酸钾。其中的黄腐酸是腐殖酸中分子量最小,活性最大的组分,系腐植酸有效成分中的精华。该生化黄腐酸钾全溶于水、耐酸碱、抗二价离子,可与多种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共溶复配,不絮沉,也可直接施用作物。其含有硫、钙、镁、锌、铁、钼、硼等中微量元素,以及大量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C、肌醇、多糖等,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菌体蛋白、核酸、表面活性物及促生长因子(生物活性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能直接被叶片吸收利用,有的直接成为了作物机体的一部分,从而促进作物健康生长,进一步增强了抗逆能力。生化黄腐酸钾外观为棕褐色粉末,香甜气味,系纯天然发酵品,无任何毒副作用。主要成分:生化黄腐酸含量≥45%;全氮≥3.0%;全磷(P2O5)≥0.5%;全钾(k2O)≥10%;氨基酸含量>2%;粗蛋白含量≥19%;有机质含量≥50%;pH值5.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泰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泰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89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