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警示的保险杠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72978.9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9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陈银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添翼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8 | 分类号: | B60R19/48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何学成 |
地址: | 213135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警示 保险杠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体上的防护装置,具体涉及具有警示的保险杠组件。
背景技术
通常,缓冲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其前部和后部,并被安装到沿纵向延伸的车梁上。一种典型的缓冲器包括一连接到车身纵梁上的钢梁或增强构件,且该钢梁被一外饰板遮盖着。这种钢梁的重量是很大的,且在撞击作用下通常会发生变形或皱折。因此,由撞击产生的能量可传递到车梁上并对车辆造成附加的损坏。
缓冲吸能系统在不超过车辆纵梁载荷限度的前提下对冲击能量和冲击侵入度进行控制,以此来减轻车辆由于受撞击作用而产生的损坏。缓冲系统的效率被定义为其在吸能距离范围内所吸收的能量。高效的缓冲系统与低效率的缓冲系统相比,能在较短的距离吸收更多的能量。通过将负载迅速提高到低于纵梁的载荷限度、并一直保持该负载水平直到冲击能量被完全耗散为止,就可达到高的效率。
现有技术中披露了具有警示的保险杠组件组件,这种保险杠组件无须在保险杠上安装单独的吸能器,其就能对能量进行吸收。其包括:保险杠,其包括集成的溃压箱,其中所述保险杠是热塑性材料的,以及外饰板,其用于至少遮盖住所述保险杠的一个部分,其中第一溃压箱被构成与第一车辆纵梁对正,第二溃压箱被构成与第二车辆纵梁对正。
虽然,上述保险杠组件在碰撞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但是由于保险杠中缺少反光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技术中,汽车保险杠在白天光线充足时起到保护车辆的作用,但是夜晚光线缺乏时,就容易对车辆造成损伤,被其他车辆碰撞到;
2、现有技术中的汽车保险杠,尽管很多车装配了雾灯,但是只有在车辆通电的情况的才能发光,如果车辆熄火停止后,保险杠上的灯将失去作用,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警示的保险杠组件,本发明通过光信号向其他车辆发出警示,使车辆的安全性获得提高。
具有警示的保险杠组件,包括保险杠本体,该保险杠本体上设有与车辆纵梁对正的第一溃压箱,以及与车辆另一纵梁对正的第二溃压箱,所述保险杠的外表面设有外饰板,所述外饰板上设有空腔,该空腔沿着外饰板的宽度方向布置,外饰板上封闭的空腔的腔口通过一个透明罩盖封闭形成透明的封闭空腔,透明的封闭空腔中设有发光警示装置。
采用了上述方案,所述外饰板上设有空腔,该空腔沿着外饰板的宽度方向布置,外饰板上封闭的空腔的腔口通过一个透明罩盖封闭形成透明的封闭空腔,透明的封闭空腔中设有发光警示装置。本发明通过在透明的封闭空腔设置发光警示装置,当汽车在夜晚中行驶时,发光警示装置会发出光信号以提示行驶在本车前面或侧面的车辆,提高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所述发光警示装置为一个封装有荧光粉的透明棒或透明袋。由于荧光粉在白天会吸收光能量并进行存储,当在夜晚时,自动将存储的光能量释放成为光信号,这种设置不但简单,而且无需人为去进行操控。
外饰板上设有反光标识,该反光标识沿着外饰板的宽度方向布置,反光标识与透明的封闭空腔沿着饰板的纵向呈一上一下布置。通过反光标识,以提醒前面或侧面的车辆,同样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1为保险杠本体,2为第一溃压箱,3为第二溃压箱,4为外饰板,5为封闭空腔,6为发光警示装置,7为反光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种具有警示的保险杠组件,包括保险杠本体1,该保险杠本体1上设有与车辆纵梁对正的第一溃压箱2,以及与车辆另一纵梁对正的第二溃压箱3。所述保险杠的外表面设有外饰板4,所述外饰板上设有空腔,该空腔沿着外饰板的宽度方向布置,外饰板上封闭的空腔的腔口通过一个透明罩盖5封闭形成透明的封闭空腔5。透明的封闭空腔中设有发光警示装置6,所述发光警示装置7为一个封装有荧光粉的透明棒或透明袋。外饰板上设有反光标识7,该反光标识7沿着外饰板的宽度方向布置,反光标识与透明的封闭空腔沿着饰板的纵向呈一上一下布置。所述反光标识8为反光金属亮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添翼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添翼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29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