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尾端表面划痕缺陷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8012.X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5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坤艳;田丹;杨翰程;罗净;朱柯润;胡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成电泰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46 | 分类号: | G06K9/46;G01N21/88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邱积权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尾端 表面 划痕 缺陷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划痕检测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尾端表面划痕缺陷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为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精益生产”的口号,提出“零缺陷”的目标。因此,在产品成品或半成品出厂前,需要对产品表面质量(主要针对表面缺陷)进行严格检测。表面缺陷是外在缺陷,其表现为与正常的产品表面形式存在“差异”的地方。这种“差异”往往人眼可见,因此,产品表面缺陷的传统检测方法为人工检测法。但人工检测法在实际使用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人眼的空间分辨率有限;人眼的时间分辨率有限;人具有主观意识,因此人工检测受人的情绪、思维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多,使检测结果具有极大的不可靠性;人工劳动强度大,检测成本高。正因为人工检测存在上述不足,用“机器”来取代人眼,进行表面缺陷检测,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电池是一种需求量很大的商品,电池尾端表面质量高低在生产环节中具有重要意义。电池在生产过程中,因生产工艺不足或其他偶然因素会产生一些次品。这些次品主要表现在存在划痕、反肚、底盖破等表面缺陷。目前,电池尾端表面缺陷的检测多使用人眼检测,传统的人工视觉检测既耗时又效率低,且易造成人为误差。在电池制造行业,对电池尾端表面缺陷的检测采用机器视觉检测将大大的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
现在对电池尾端划痕缺陷检测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待测电池尾端图像与合格电池尾端图像的整体相似度,将其作为电池缺陷判别模式识别特征量,这个特征量从整体上度量了待测电池尾端图像与标准合格电池尾端图像的图像距离,即反映了待测电池尾端与标准合格电池尾端的差异,差异值越小,则合格程度越高。采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电池尾端图像获取或传输过程中,因外界环境条件和传感元器件自身的影响,电池尾端图像中含有图像噪声,若电池尾端表面划痕缺陷不够明显,造成划痕缺陷特征与图像噪声差异不明显,从而导致待判别电池图像从整体上与标准模板图像相似度依然较大,误将次品检测成合格品,误检率高。仅从整体特征量难以进行对划痕缺陷进行准确判断。在电池尾端表面划痕检测中,如何增加划痕特征与图像噪声的差别,突出划痕特征是难点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判断准确的电池尾端表面划痕缺陷检测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池尾端表面划痕缺陷检测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定义如下参数:
二值图像的连通区域为在由“0”值像素和“1”值像素组成的所有点阵图像中相互邻接的“1”值像素点集合,电池尾端没有划痕缺陷的电池尾端图片为合格图片Is,结构元素e为对待处理的电池尾端图片进行形态学操作的椭圆形的像素集;
S2:待处理的电池尾端图片I大小为M×N,对I进行与自身图片的图像加法运算得到图片Ia,对Ia与Is进行图像差分运算得到图片Ib;
S3:采用大津法对Ib进行二值化处理后得到图片Io;
S4:提取Io中的连通区域,连通区域的个数为n,每个连通区域的面积为Si,i=1,2…n,面积阈值为so,将满足条件Si≤so的连通区域标记为so',对Io执行去除so'的操作后得到图片Io';
S5:对Io'进行形态学膨胀操作,膨胀操作的结构元素为e,膨胀操作次数为n,经膨胀操作后得到图片I1,对I1进行形态学腐蚀操作,腐蚀操作的结构元素为e,腐蚀操作次数为n,经腐蚀操作后得到图片I2;
S7:以I2的中心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为感兴趣区域A,提取A的连通区域,连通区域的个数为m,每个连通区域的周长为Li,i=1,2…m,最大周长为Lmax,周长阈值为ML,每个连通区域的矩形度为Pi,i=1,2…m,最大矩形度为Pmax,矩形度阈值为M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成电泰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成电泰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80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