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式电动轿车和混合动力轿车制动能量回收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5786.7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3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培;王国林;李孟良;徐月云;何常源;黄璇;荆哲铖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李媛媛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电动 轿车 混合 动力 制动 能量 回收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轿车和混合动力轿车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车载式制动能量回收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电动汽车正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发展汽车行业的必然选择。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机构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决定了电动汽车对于能源的利用率。目前针对评价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效果的试验体系还没有形成,所以能够精确检测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开发一套针对检测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效果的检测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的、可车载的、检测结果精确并能实时获取制动能量回收率的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使用虚拟仪器技术,用图形化语言编程代替文本式语言编程,在计算机上实现实时测量及动态分析电动车上的各项物理参数,并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为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车载式电动轿车和混合动力轿车制动能量回收检测系统,包括测试相关物理量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及计算机,所述传感器把采集到的被测物理量信号传输到数据采集卡,数据采集卡通过数模转换把信号传输到计算机,再由计算机利用虚拟仪器编译的程序对被测信号进行处理及分析,最后在虚拟仪器操作界面显示结果。
测试被测物理量的传感器包括霍尔电压传感器、霍尔电流传感器、驱动半轴扭矩传感器、制动力踏板力传感器、整车加速度传感器。霍尔电压传感器及霍尔电流传感器安装在电动汽车驱动电源两端,把测试到的电压、电流信号传输到数据采集卡。扭矩传感器包括应变仪与三相电阻应变片,扭矩的测量采用半轴上贴应变片并在轮毂上钻孔在通过集流环把信号接出的方式,实现对扭矩的测量。踏板力传感器直接固定在制动力踏板上,驾驶员驾驶时直接踩在传感器上。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车身质心附近位置,安装位置越靠近质心,测量结果越精确。
计算机采用工业平板电脑,虚拟仪器是一种自动化测试仪器系统。虚拟仪器通过程序将计算机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融为一体。从而把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硬件设备的测量能力结合起来,大大地缩小了检测系统的开发成本及设备体积。本发明中选用Labview软件作为测算软件的开发平台,其操作简单,功能强大,便于开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检测装置为一个车载式可移动通用检测设备,可对不同形式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进行检测,而且检测结果精确,便于车载,安装及操作的过程相对简单。通过虚拟仪器开发的软件系统具备操作简单、检测结果直观、界面友好的特点,并且降低了试验成本、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本发明的检测系统作为评价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一个平台,为以后国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时获取可靠的理论依据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2为各传感器、数据采集卡与计算机的连接图。
图3为计算机上虚拟仪器的操作界面。
图4为半轴转孔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该检测系统的检测过程包括2部分,即实车道路检测和台架检测。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共有5种传感器,分别
1、供电电压12伏特,为量程1000安培以上、输出为模拟信号的钳形霍尔电流传感器;
2、供电电压12伏特,量程为1000伏特以上、输出为模拟信号的电压传感器;
3、供电电压5伏特,低频4g加速度传感器;
4、供电电压12伏特,量程为100Kg,输出为模拟信号的踏板力传感器;
5、允许转速高于2000rpm的集流环、量程高于1000应变,供电电压12伏特的应变仪与三相电阻应变片。
以上传感器采样频率不低于20Hz。
数据采集卡采用有8个以上模拟端口、有内部时钟、采样频率不低于20Hz的便携式USB采集卡,计算机选用有USB端口,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或 Windows 7,供电电压为12伏特的便携式工业平板电脑或其他符合要求的便携式计算机。连接关系如图1、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57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