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气干法降温净化回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55168.2 | 申请日: | 2013-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2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刚;李俊辉;李朝阳;郭启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C21C5/40;C10K1/02;C10K1/06;B03C3/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李东京 |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气 降温 净化 回收 系统 | ||
1.一种煤气干法降温净化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功能智能型喷雾除尘冷却器(1)、自清洗式防爆型圆筒形电除尘器(2)、风机系统、煤气放散回收高效快速切换装置(3)、 余热回收型煤气降温装置(4)、脱水和余热回收排放装置(5)、煤气柜(6)、排灰系统(7)和电气控制系统,多功能智能型喷雾除尘冷却器(1)的下端一侧与自清洗式防爆型圆筒形电除尘器(2)的进口管路(8)连通,自清洗式防爆型圆筒形电除尘器(2)的出口管路(9)通过风机系统与煤气放散回收高效快速切换装置(5)连通,该煤气放散回收高效快速切换装置(3)分别与所述余热回收型煤气降温装置(4)、脱水和余热回收排放装置(5)连通,余热回收型煤气降温装置(4)接入煤气柜(6),排灰系统分别与多功能智能型喷雾除尘冷却器(1)、自清洗式防爆型圆筒形电除尘器(2)的排尘口连通,风机系统与煤气放散回收高效快速切换装置(3)之间的连通管路上设置有气体分析仪(37),该气体分析仪(37)与电气控制系统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干法降温净化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智能型喷雾除尘冷却器(1),包括设置在壳体顶部的进口段(12)及设置在壳体底部的出口管路段(13),该进口段(12)为上窄下宽的锥形段,且该锥形段为水密封结构;该进口段(12)内设置有调节气流温度及使该气流分布均匀的气体分配器(14);气体分配器(14)下方的壳体上设置有双介质外混式气水喷枪(15),该双介质外混式气水喷枪(15)包括蒸汽、水喷枪和氮气、水喷枪;
出口管路段(13)为直连式结构,该直连式结构为与壳体底部直接连接的烟道,该烟道包括与壳体直接连接的斜向上直管段(16)及与该直管段(16)上端连接的竖直直管段(17);或出口管路段(13)为由连接在壳体与烟管(18)之间的香蕉弯式连接段(19)构成,该香蕉弯式连接段(19)下部与排灰系统(7)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气干法降温净化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配器(14)由浇注在混凝土内的格栅龙骨构成,该格栅龙骨由15CrMo圆钢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气干法降温净化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清洗式防爆型圆筒形电除尘器(2),包括设置在壳体(23)前后两端的进口(20)、出口(21),设置在壳体内除尘用产生电场的阴阳极排(22),该壳体(23)为圆筒形卧式结构,由1个圆环形进口环形梁(24)、1个圆环形出口环形梁(26)、3个圆环形中部环形梁(25)、壳体护板(27)及内部走道组成,3个圆环形中部环形梁(25)沿轴向排列在1个圆环形进口环形梁(24)、1个圆环形出口环形梁(26)之间,壳体护板(27)设置在该1个圆环形进口环形梁(24)、1个圆环形出口环形梁(26)及3个圆环形中部环形梁(25)外将该1个圆环形进口环形梁(24)、1个圆环形出口环形梁(26)及3个圆环形中部环形梁(25)连接成一体;所述进口(20)、出口(21)设置在壳体护板(27)上,且该进口(20)、出口(21)处均设置有泄爆阀(28、29);壳体(23)的顶部外设置有喷水自清洗系统,喷水自清洗系统包括设置在壳体(23)外顶部的保温箱(31)、连接该保温箱(31)与喷管(23)的水管,该喷管(30)接入壳体(23)内、并置于阴阳极排(22)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气干法降温净化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阴阳极排(22)是四个,自进口(20)向出口(21)方向依次设置,分别是第一阴阳极排、第二阴阳极排、第三阴阳极排和第四阴阳极排,该第一阴阳极排采用三相供电,第二阴阳极排、第三阴阳极排和第四阴阳极排均采用两相供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煤气干法降温净化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阳极排、第二阴阳极排、第三阴阳极排和第四阴阳极排中的阳极均采用ZT24型板,第一阴阳极排、第二阴阳极排中的阴极线采用6mm厚B8线;第三阴阳极排和第四阴阳极排的阴极线采用2mm厚V15线,同级距400mm或第一阴阳极排、第二阴阳极排、第三阴阳极排和第四阴阳极排中的阳极均采用C220型板,第一阴阳极排、第二阴阳极排的阴极线采用6mm厚B8线,第三阴阳极排和第四阴阳极排的阴极线采用2mm厚加宽B8线,同级距3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516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