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oicenal类二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4586.X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9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伟;王全新;宝丽;韩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07/00 | 分类号: | C07D307/00;A61K31/343;A61P29/00;A61P37/08;A23L1/29;C12N1/14;C12P17/0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oicenal 类二萜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抗炎药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oicenal类二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化合物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答,通常会引起全身反应,常见发热、白细胞增多及心、肝、肾等器官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等。急性炎症常见红、肿、热、痛,是机体对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但慢性炎症则表现为致炎因子持续存在并且损伤机体,可导致糖尿病、肺部疾病、癌症、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机体产生严重危害,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任何能引起机体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在炎症发生时,有些致炎因子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大多数致炎因子主要是通过内源性化学因子的作用而导致炎症,这些化学因子在炎症发展过程中起着介导作用,又称为炎症介质,其释放及调控是抗炎药物设计的主要靶点。
机体内一氧化氮是由精氨酸上的胍基氮经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催化而形成的。广泛分布于机体各个组织中,既有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的功能,又是效应分子,介导和调节包括炎症在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一氧化氮合成酶可分为两类,即结构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c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iNOS)。cNOS在正常情况下可持续表达,但是iNOS只有在特定的生理环境下才能表达,如在某些细胞因子,如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诱导下表达。一般认为由iNOS所产生的NO可能参与多种疾病发生的病理过程。NO不但直接参与了机体的炎症反应,而且还可以促进其他炎症介质的释放,此外,NO的代谢异常还能导致中风、支气管哮喘、老年痴呆、癌症等严重疾病。
目前临床上疗效比较显著的抗炎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甾体抗炎药和中药抗炎药三大类,但长期使用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会造成胃粘膜损伤、溃疡甚至穿孔,而甾体抗炎药会造成水盐代谢和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严重紊乱。因此,天然来源抗炎药物的副作用少、多环节作用的优势体现出来,成为当今世界新药研发的热点:如临床上常用的抗炎溶栓通脉胶囊、六味五灵片、消炎利胆片等。真菌属于“创造系数”很高的天然产物资源,可以产生结构多样、新颖,活性广泛的次级代谢产物,对药物和农药的研发都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Coicenal类二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化合物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合物,如式(Ⅰ-1)所示;
式(Ⅰ-1)中,R为如下(a)或(b)或(c):
(a)H;
所述(a)和/或所述(b)中,n=2-10。
R为H时,式(Ⅰ-1)所示化合物如式(Ⅱ-1)所示。
R为且n=2时,式(Ⅰ-1)所示化合物如式(Ⅲ-1)所示。
R为且n=2时,式(Ⅰ-1)所示化合物如式(Ⅳ-1)所示。
式(Ⅰ-1)所示化合物具体可如式(Ⅰ-2)所示。
式(Ⅱ-1)所示化合物具体可如式(Ⅱ-2)所示。
式(Ⅲ-1)所示化合物具体可如式(Ⅲ-2)所示。
式(Ⅳ-1)所示化合物具体可如式(Ⅳ-2)所示。
本发明还保护所述化合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炎症反应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具体可为药物。所述药物可为片剂、粉剂、胶囊、口服液、乳剂、膏剂、霜剂、注射剂、混悬剂、酊剂、颗粒剂或气雾剂。上述各种剂型的药物均可以按照药学领域的常规方法制备。所述产品具体可为保健品。所述保健品可为片剂、胶囊、口服液或颗粒剂。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预防和/或治疗炎症反应的产品,其活性成分为所述化合物或所述化合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酯或溶剂合物。所述产品具体可为药物。所述药物可为片剂、粉剂、胶囊、口服液、乳剂、膏剂、霜剂、注射剂、混悬剂、酊剂、颗粒剂或气雾剂。上述各种剂型的药物均可以按照药学领域的常规方法制备。所述产品具体可为保健品。所述保健品可为片剂、胶囊、口服液或颗粒剂。所述药物可通过注射、喷射、滴鼻、滴眼、渗透、吸收、物理或化学介导的方法导入机体(如肌肉、皮内、皮下、静脉、粘膜组织),或是被其他物质混合或包裹后导入机体。需要的时候,在上述药物中还可以加入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所述载体包括药学领域常规的稀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湿润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吸附载体、润滑剂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45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度可调的雪糕生产线
- 下一篇:一种对开门冰箱的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