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4,6-三(1-H-四唑)-1,3,5-三嗪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23843.3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3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郝晓春;毕福强;卜建华;许诚;马玲;李陶琦;刘庆;苏海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03/14 | 分类号: | C07D403/14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71006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氮含能化合物领域,涉及三嗪化合物,具体涉及2,4,6-三(1-H-四唑)-1,3,5-三嗪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氮含能化合物通常是指分子中的氮含量超50%的化合物,主要包括三(四)嗪、高氮呋咱和三(四)唑等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密度含量,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大量的N-N、N=N、C-N、C=N键使整个分子具有高的正生成焓,是化学能量的主要来源,化合物分子中的高氮低碳氢含量的特点使其易达到氧平衡。
《3位氨基或硝基取代5-硝基-1,2,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含能材料,2010,18,29-33页一文中公开了2,4,6-三(3-氨基-5-硝基-1,2,4三唑-1-基)-1,3,5-均三嗪(TNTA-TCT)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结构式下所示:
该化合物的含氮量较低,为54.5%。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含氮量的高氮含能化合物。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2,4,6-三(1-H-四唑)-1,3,5-三嗪化合物,结构式如下所示:
2,4,6-三(1-H-四唑)-1,3,5-三嗪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将1-H-四唑和碳酸氢钠加入溶剂中溶解;
步骤二,量取2,4,6-三氯-1,3,5-三嗪,在5分钟内分三次量加入反应瓶中,然后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采用薄层色谱法监测反应的进行,待原料2,4,6-三氯-1,3,5-三嗪消失后,将加热仪器撤去,结束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步骤三,反应完毕后,待反应液降至15℃,离心除去溶液,得到的固体分别依次用乙醇、蒸馏水和丙酮洗涤,过滤,干燥,得到白色固体产物。
步骤一中所述的溶剂为丙酮或乙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2,4,6-三(1-H-四唑)-1,3,5-三嗪化合物含氮量高达78%,2,4,6-三(1-H-四唑)-1,3,5-三嗪化合物可作为固体火箭燃料组分、炸药组分及燃气发生器,使其在固体推进剂、气体发生剂、炸药、烟火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将1.489g(21.3mmol)1-H-四唑、1.611g(19.2mmol)碳酸氢钠加入30mL丙酮溶解,溶解过程中反应瓶内观察到白色固体逐渐全部溶于丙酮中,加入碳酸氢钠后,反应瓶内有少量气泡冒出,2h后气泡现象逐渐消失。
称取0.900g(4.9mmol)2,4,6-三氯-1,3,5-三嗪,在5分钟内分三次量加入反应瓶中,然后升温至回流温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加入的2,4,6-三氯-1,3,5-三嗪开始大部分悬浮于反应液上,随着反应的进行,2,4,6-三氯-1,3,5-三嗪悬浮的固体逐渐减少,随之有较细的白色粉末生成。采用薄层色谱法(即点板)监测反应的进行,4h后原料2,4,6-三氯-1,3,5-三嗪消失,将加热仪器撤去,结束反应。
反应完毕后,待反应液降至15℃后,离心除去溶液,得到的固体分别依次用50mL乙醇、20mL蒸馏水、20mL丙酮洗涤,过滤,干燥,得到白色固体产物0.403g,产率28.9%,纯度为99.8%(HPLC)。
产物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IR(KBr,cm-1),υ:3039,1620,1474;
质谱:MALDI-TOF-MS:m/z286[M+H];
核磁光谱:13CNMR(DMSO-d6,500MHz),δ:160.4,143.1;,
1HNMR(DMSO-d6,500MHz),δ:10.2。
上述结构鉴定数据证实所得到物质是2,4,6-三(1-H-四唑)-1,3,5-三嗪。
产物2,4,6-三(1-H-四唑)-1,3,5-三嗪的性能:
外观:白色粉末状固体;
溶解度:易溶于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水、丙酮等;微溶于乙醇、甲醇;
分解温度峰值:176.9℃。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未经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38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贴壁飞行的遥控飞行玩具
- 下一篇:一种健身仿生机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