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超导铜线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63916.4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0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蒋伟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锡山区羊尖泓之盛五金厂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刘洪京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超导 铜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合金,具体地,涉及一种耐高温超导铜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输送中需要大量消耗高导电性的铜,主要用于动力申。线电缆、汇流排、变压器、开关、接插元件和联接器等。在电线电缆的输电过程中,由于电阻发热而白白浪费电能。从节能和经济的角度考虑,目前世界上正在推广最佳电缆截面标准。过去流行的标准,单纯地从降低一次安装投资的角度出发,为了尽量减小电缆截面,以在设计要求的额定电流下,不至出现危险过热,来确定电缆的最低允许尺寸。按这种标准铺设的电缆,虽然安装费低了;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电阻能耗却比较大。最佳电缆截面标准,则兼顾一次安装费用和电能消耗这两个因素,适当放大电缆尺寸,以达到节能和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按照新的标准,电缆截面往往要比老标准加大一倍以上,可以获得50%左右的节能效果。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钢供不应求,考虑到铝的比重只有铜的 30%,在希望减轻重量的架空高压输电线路中曾采取以铝代铜的措施。目前从环境保护考虑,空中输电线将转为铺设地下电缆。在这种情况下,铝与铜相比,存在导电性差和电缆尺寸较大的缺点,而相形见绌。
用于大容量汽轮发电机转子槽楔、大型电机导电环、焊机电极、塑料模具及压铸模
具等方向的铜合金材料应具有高强度、高导电、耐热性等,综合性能要求较高,目前,在国内主要还是采用含铍铜合金,但是铍铜合金中含有铍、钴等元素,使得材料的生产成本很高,较高的铍元素在合金生产过程中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人身的危害。国内外都在寻求铍青铜合金的代用材料,先后研发了CuNi2SiCr、CuNi9Sn3 等系列铜合金,这些材料的部分性能指标达到了铍青铜水平,但综合性能指标仍有很大差距,如何提高铍青铜代用材料的综合性能,仍是铜合金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具有高导电性的耐高温超导铜线,导电性极高,安全无害的铜线,其制备方法非常简单,特别适于大规模生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耐高温超导铜线,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完成:
Cu :80-200份;Al:30-80份;CuO :5-20份;Ni :1-5份;Cr2O3 :10-15份;Mg :5-10份;Fe2O3 :1-10份;Mn:1-6份;Ag:2-10份。
优选地,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完成:
Cu :120-150份;Al:50-70份;CuO :10-15份;Ni :2-3份;Cr2O3 :12份;Mg :6-8份;Fe2O3 :3-7份;Mn:2-5份;Ag:5-8份。
优选地,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完成:
Cu :130份;Al:60份;CuO :12份;Ni : 3份;Cr2O3 :12份;Mg :7份;Fe2O3 :5份;Mn:3份;Ag:6份。
本发明的耐高温超导铜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成份按照配比熔炼,浇注成锭;
(2)在1000-1200℃下热变形 ;
(3)在800-900℃下固溶处理,并冷却;
(4)冷变形处理,处理后的材料在800℃时效处理后加工成铜线。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Cu-Ni- Fe系合金的高传导性能通过适当的加工工艺,充分发挥各元素的相互作用,达到高强度、高导电性、耐热抗高温氧化的性能要求。合金中元素在热处理过程中以化合物形式析出强化合金基体,在固溶体中存在过剩的Ni 或Ag都会提高合金的传导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耐高温超导铜线,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完成:
Cu :80份;Al:30份;CuO :5份;Ni :1份;Cr2O3 :10份;Mg :5份;Fe2O3 :1份;Mn:1份;Ag:2份。
耐高温超导铜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成份按照配比熔炼,浇注成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锡山区羊尖泓之盛五金厂,未经锡山区羊尖泓之盛五金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39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