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58571.3 | 申请日: | 2013-05-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1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 发明(设计)人: | 西田祐之;井上浩一;田中敬树;鯵本惠介;安永慎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W10/107 | 分类号: | B60W10/107;F16H61/18;F16H5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宋亮;姜盛花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控制技术,其将由内燃机从内燃机输出轴输出的机械动力,通过变速器使转速变化而传递至驱动轮。
背景技术
在由内燃机从内燃机输出轴输出的机械动力向驱动轮传递的车辆中,通常设有变速器,该变速器用于使来自内燃机输出轴的机械动力的转速变化(即,使扭矩变化)而向驱动轮传递。在如上所述的车辆用变速器中使用能够使变速比连续变化的无级变速器(所谓CVT)、和可选择地使用多个变速档(变速比)中的其中一个而使转速变化的所谓有级变速器。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变速器的车辆中,一般地,已知与车辆的运行状态相对应而自动地确定变速比的运行方式(以下,称为自动模式)。另外,在如上所述的车辆中,构成为能够执行以下运行方式,即,与驾驶员的操作相对应,从预先设定的多个设定变速比中选择其中一个,以该选择的设定变速比使变速器中的转速变化(以下,称为手动模式),从而提出一种与驾驶员的操作相对应而对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进行切换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以下技术,即,在从自动模式向手动模式切换时,以使变速器的输入轴的转速(变速器输入转速)成为大于或等于规定转速的方式,与刚切换之前的自动模式中的变速比相比,将刚将切换之后的手动模式中的变速比(固定变速比)设定为减速侧的变速比。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以下技术,即,在从自动模式切换至手动模式时,将手动模式中设定的变速比,设定为最接近在自动模式中设定的变速比、且为减速侧(或者增速侧)的变速比。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中,从自动模式向手动模式的切换,例如,通过驾驶员将换档杆(变速杆)的位置从成为自动模式的“D”档,向成为手动模式的位置(参照专利文献2,图8)操作,并且,驾驶员向表示降档的“-”位置、或者表示升档的“+”位置操作而实现。
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3中提出下述技术,即,驾驶员不必将换档杆向成为手动模式的“M”档位置操作,而是通过对设置在转向盘上的降档开关或升档开关进行操作,从而从自动模式向临时的手动模式切换。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中,在成为“临时的手动模式”的情况下,在经过了与车速等车辆的运行状态相对应而设定的“规定时间”后,自动地从临时的手动模式向自动模式切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656482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218962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257485号公报
在手动模式中,可以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所示,通过驾驶员的操作例如将变速杆从成为手动模式的“M”档位置,向成为自动模式的“D”档位置操作,从而该手动模式结束,切换为自动模式,也可以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所示,在对设置在转向盘上的开关进行操作后,与车辆的运行状态相对应而自动地结束手动模式,切换为自动模式。即,在手动模式中存在“选择手动模式”和“临时手动模式”,其中,该“选择手动模式”是通过驾驶员进行规定的操作,而向自动模式切换的模式,该“临时手动模式”是与车辆的运行状态相对应而自动地向自动模式切换的模式。
在如上所述的“临时手动模式”中,如果从自动模式临时地成为手动模式,然后,车辆的运行状态满足规定的结束条件,则自动地向自动模式切换,因此,与“选择手动模式”相比,大多情况下构成为使驾驶员进行的操作变简单,且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使车辆加速或减速的驾驶员的意图。由此,在驾驶员通过对拨片开关等进行操作,从而使变速比向更减速侧变化,进行所谓的降档操作,从自动模式向临时手动模式切换时,期望进行使车辆减速的驾驶员意图进一步向变速比中反映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控制技术,在该车辆的控制技术中,在通过降档操作而从自动模式向临时手动模式切换时,能够将驾驶员的意图更加忠实地向变速比中反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85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