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特征模型预测油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2574.5 | 申请日: | 2013-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8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林昌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昌荣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地震 数据 波形 结构 特征 模型 预测 油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预测的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利用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特征模型预测油气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地震资料(地震数据体)采集精度的不断提高,直接应用地震数据体寻找油气成为可能。因为地震数据体中包含有最为原始的油气信息,分析地震数据体的波形结构特征(地震数据体数据的排列、组合)等的变化,能够较好地指示油气的情况,这已成为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已经涌现出各种地震数据体分析的方法,如:波形特征分析方法、时频分析方法和一些地震属性技术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基本上是建立在地球物理的数学推导上,所以,这些方法在一些储层的油气预测中有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有时效果并不理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勘探找油找气难度逐步加大,传统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所以,需要采用新的油气预测方法,以便提高钻探成功率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钻前油气预测成功率,利用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特征模型预测油气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特征模型预测油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进行野外2D/3D地震数据体的采集;2)进行室内2D/3D地震数据体的常规处理;3)进行2D/3D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异常特征的特殊处理;4)建立2D/3D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异常特征模型;5)对经步骤2)常规处理的地震数据体模型与经步骤3)特殊处理的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异常特征模型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而指出与油气有关系的波形结构异常特征模型;6)对经步骤5)得到的与油气有关系的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异常特征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对比,并得到量化值;7)对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异常特征模型量化值与油气的关联进行分析;8)确定与含油气性有关联的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特征模型,得到油气预测结果。
所述步骤3)中的特殊处理是指把常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的地震道提取出来的振幅数据经过拓扑变换后,变为类似测井曲线的一种处理过程,通过提取地震道振幅正负值的包络值,进行数据整理和变换,取绝对值,变成一条正值曲线的特殊处理过程。
所述步骤4)中的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异常特征模型,是指按地震数据点不同排列、组合建立起来的波形结构特征模型,共有840种地震数据体波形结构特征模型,其是由8种元类、32种亚类和800种微类在一个完整周期相位共同组成。
所述8种元类为最基本模型,其包括半圆形、漏斗形、钟形和方形,且分为正相位4种,负相位4种;所述32种亚类波形结构特征模型包括所述元类正相位4种最基本模型与所述元类负相位4种最基本模型组合的16种亚类,所述元类负相位4种最基本模型与所述元类正相位4种最基本模型组合的16种亚类;所述800种微类包括:所述元类和亚类的正相位20种与所述元类和亚类的负相位20种排列成一个完整波形周期的400种微类,所述元类和亚类的负相位20种与所述元类和亚类的正相位20种排列组合成一个完整波形周期的400种微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昌荣,未经林昌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25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