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潜水器用推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2234.2 | 申请日: | 2013-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2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彭亮斌;陈伟华;俞圣杰;许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H5/14 | 分类号: | B63H5/14;B63H25/42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潜水 器用 推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潜水器推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之间进行换向的推进装置。
背景技术
潜水器是指具有水下探测和作业能力的水下平台,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等任务,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领域。为了完成一系列的科学考察等水下作业任务,要求潜水器具有一定的水下航行运动与抗流动力定位控制能力,而要实现在水平面与垂直面内这种多自由度的操纵控制功能,潜水器需配备多套横向与垂向推进装置。比如,潜水器在设置有主推进器的基础上,在潜水器艏部与艉部一般设有横向和垂向槽道推进器,以满足潜水器水下航行控制要求。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在两个方向上均配置推进装置的设计不仅需要数量较多的推进装置,增加了成本,而且不利于推进器的维护与更换。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潜水器用推进装置,其通过可以换向的推进装置,改变了传统的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均需配置推进装置的设计,减少了推进装置的需求数量,降低了成本,且方便维护与更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潜水器用推进装置,包括框架及推进器,其中:
所述框架的构成如下:包括轻壳体,轻壳体内部用于安装推进器及固定结构,轻壳体两端连接有端板,端板之间由支撑杆连接,其中一块端板带有中间凸台,另一块端板对应中间凸台的位置带有穿通孔,中间凸台和所述穿通孔用于安装转向机构,用于固定推进器的固定结构设在端板之间,由端板上的限位块限位;
所述固定结构的构成如下:包括两侧的旋转环,旋转环之间由连杆连接,旋转环与端板抵接并由限位块限位,抱箍一抱紧推进器并通过支腿一与旋转环固接,所述旋转环的内壁上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沿旋转环径向延伸,在延伸尾端朝旋转环轴向弯折,所述弯折段延伸出旋转环,所述弯折段与转向机构固接;
所述转向机构的构成如下:包括转轴,转轴由轴端的驱动装置驱动,转轴上装有编码器,转轴穿过端板上所述穿通孔,在所述穿通处通过转轴上的旋转座与端板固接,旋转座带有法兰部分与轴管部分,转轴套在所述轴管部分内,所述轴管部分套在轴肩内,轴肩与所述法兰部分之间的转轴穿装在端板内,转轴穿过旋转环进入框架内,轴肩与端板内侧抵接并与该侧旋转环上的固定杆固接,轴肩的轴端连接有抱箍二,抱箍二用于抱紧推进器,抱箍二另一端连接有轴套筒,轴套筒套在中间凸台上,并与该侧旋转环上的固定杆固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
所述轻壳体内壁上连接有水平导管与垂直导管,且在径向上对称布置,且轻壳体为蒙皮包覆结构。
所述旋转环的内壁上连接有至少四个固定杆。
所述抱箍二抱紧推进器并通过支腿二与连杆固接。
限位块沿端板圆周均匀布置,形成一个限位空间,旋转环配合装在所述限位空间内并与端板抵接。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中的框架用于支撑固定结构及转向机构,同时通过两个端板与潜水器首尾其他部分实现连接,便于整个推进装置的模块化拆装,方便维护与更换;采用转向机构的设置,可以实现推进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转换,如此,通过可以换向的推进装置,改变了传统的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均需配置推进装置的设计,减少了推进装置的需求数量,降低了成本;轻壳体为蒙皮包覆结构,可为整个推进装置提供流线型外形,满足水动力线型要求;旋转环上的“L”型结构固定杆的设置,不仅实现了对转向机构的固定和限位,而且节省了整个固定装置的材料与制造成本;两个抱箍一以及转向机构上的抱箍二的设置,使得推进器固定牢靠,工作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推进器。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为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C-C剖视图。
图8为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框架;101、轻壳体;102、端板;103、支撑杆;104、水平导管;105、中间凸台;106、限位块;107、垂直导管; 2、推进器; 3、固定结构;301、旋转环;302、连杆;303、抱箍一;304、支腿一;305、固定杆;306、支腿二;4、转向机构;401、转轴;402、驱动装置;403、编码器;404、旋转座;405、抱箍二;406、轴套筒;407、轴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22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 下一篇:自动擦无粉尘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