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撑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67264.4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6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高君杰;叶新宇;陈君;李宏华;李功赋;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M11/28 | 分类号: | F16M11/28;B62D2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撑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动连接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伸缩的支撑杆。
背景技术
目前机罩撑杆一般有三种常见种形式:普通撑杆、弹簧撑杆和折叠撑杆。以上三种形式撑杆各有特点,普通撑杆虽然成本较低,但是这种撑杆比较笨重,布置空间受限且扭转不畅;弹簧撑杆的成本很高,且外形较短,支撑较大机罩时会造成机罩扭转变形,因此普及率很低;而折叠撑杆不仅本身较为笨重,而且其特殊的结构形式使得操作者很容易夹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机罩撑杆或扭转变形灵活性差、或结构笨重、或成本较高的缺点的支撑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支撑杆装置,包括至少两根撑杆、以及每两根所述撑杆之间的撑杆限位机构;所述撑杆为空心杆件,直径均不相等,从细到粗层层嵌套;所述撑杆限位机构在相邻两根所述撑杆中较细的撑杆从较粗的撑杆中被拉出时固定所述两根支撑杆的位置。
所述各撑杆的轴线重合。
所述撑杆的数目根据实际的长度需要和所选撑杆的长度确定。
所述撑杆限位机构包括弹簧、限位帽以及限位机构外壳,位于每两根所述撑杆之间较细撑杆上与较粗撑杆相连的一端上,所述较粗撑杆的另一端上有一个开口;所述限位机构外壳为含有开口的空心箱体结构;所述限位帽为一个帽状结构,帽顶在外形上被所述限位机构外壳的开口覆盖,帽沿边缘超过所述限位机构外壳的开口且位于所述限位机构外壳的腔体中;所述弹簧的一端顶住所述限位帽的帽沿,另一端顶住所述限位机构外壳的内表面,在所述装置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较粗撑杆上的开口与所述较细撑杆上限位帽的帽顶形状配合。
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撑杆中最细的撑杆外端或最粗的撑杆外端,另一端与外部结构连接。
所述连接结构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装置的两端。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块状结构、球柱和球头卡簧;所述球柱包括球体和连接杆,所述块状结构的底面上有一个与所述球体外形配合的凹槽,所述球体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球头卡簧位于所述凹槽的槽面与所述球柱的球体之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球体相连,另一端的外形根据与外界的连接关系而定。
所述连接杆与外界的连接关系为螺纹连接、铆接或者卡接。
所述撑杆的数目为2。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支撑杆装置结构简单灵活,在不使用状态时可以一级一级嵌套入半径最大的撑杆中,极大地减少了其占据空间,同时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解决了现有撑杆结构或扭转变形灵活性差、或结构笨重、或成本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杆装置中撑杆限位机构的剖面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杆装置处于收缩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4图3中D-D视角上的剖视图。
其中:1、球头卡簧;2、球柱;3、块状结构;4、第一撑杆;5、限位卡孔;6、第二撑杆;7、撑杆限位机构;8、弹簧;9、限位帽;10、限位机构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支撑杆装置包括杆件部分、与杆件部分两端相连的球头运动机构。其中杆件部分包括若干撑杆以及每两个撑杆之间的限位机构,其中撑杆的个数根据所需长度与所选撑杆的长度而定。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撑杆的结构示意图,该撑杆结构中撑杆的数目为两个,两根撑杆分别为第一撑杆4和第二撑杆6。第一撑杆4与第二撑杆6均为空心杆件,且轴线重合,其中第二撑杆6的直径大于第一撑杆4的直径。
球头运动机构包括球头卡簧1、球柱2以及块状结构3。该块状机构3的一侧与撑杆部分的一端相连,底面有一个圆形凹槽;球柱2包括一个球体和一根连接杆,其中球体的形状与块状结构3底端的球形凹槽的形状配合且位于该凹槽中。连接杆的一端与球体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固定位置连接,形状根据安装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可用的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铆接和焊接等。球头卡簧1位于块状结构3底端的球形凹槽中,处于块状结构3的凹面与球体2的球头之间,能够有效地阻止球柱沿着轴向方向活动,起到了将球柱2紧固定位在块状结构3上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72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