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喹啉酮衍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62214.7 | 申请日: | 2013-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7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赵勇;黄伟;涂崇兴;蔡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4704 | 分类号: | A61K31/470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4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喹啉 衍生物 肿瘤 治疗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喹啉酮类化合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MUCl属黏蛋白家族成员,成熟的MUC1蛋白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其中,α亚基完全位于胞外,β亚基则分为胞外区、跨膜区(28个氨基酸)和胞内区(72个氨基酸)。跨膜区和胞内区在不同种属间的结构是高度保守的。MUC1α亚基的序列则存在多个转录剪切本,并且被高度糖基化修饰。
早期对MUCl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其润滑、保护及凋节细胞同的黏附等机械作用。正常情况下,MUCl广泛分布于机体正常各黏膜表面,另外骨髓造血细胞中也有表达。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UC1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肿瘤细胞中MUC1的表达量增高,常常达正常细胞的10倍以上,且增加的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2)MUC1在细胞上的极性分布消失;(3)糖链的糖基化不全,糖链变短,分支变少,结构变简单。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MUC1参与了多个信号传导通路(图1)。例如,MUCl与多个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均有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浸润以及转移。另外,MUCl参与调节erbB家族成员的功能。MUCl的表达抑制了erbBl的降解,使细胞中EGFR的总量增加,这可能也是细胞发生癌变的机制之一。有趣的是,MUCl还可通过Wnt信号通路中APC、β-catenin等的功能影响肿瘤的发展及转移潜能。在乳腺癌中,MUCl与APC相互作用,使乳腺癌发生时间提前,并增强乳腺癌细胞系的侵袭性。同时,MUCl通过胞内段与β-catenin结合,阻断GSK一3β对β-catenin的磷酸化,使之无法被蛋白酶体降解,引起β-Catenin在胞浆和细胞核内的堆积,从而激活Wnt途径。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过表达MUC1胞内片段MUC1-CD可诱导细胞增殖和癌变,进一步支持了MUC1的癌基因的特性。
关于MUCI与肿瘤的转移和恶性程度间联系的证据也十分丰富。多种研究表明,MUCl的mRNA或蛋白表达升高常常提示肿瘤侵袭转移,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其机制可能是:(1)癌细胞膜表面高密度表达的MUCl分子阻碍了其它膜表面蛋白间或蛋白与细胞间基质的相互作用。有证据显示MUCl的表达使E-Cadherin下调,从而使肿瘤相互问的黏附力下降;(2)肿瘤细胞MUCl的糖基化不完全,导致空间位阻增大,抑制了肿瘤细胞之间的黏附,使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增强;(3)MUCl上的某些表位可与损伤或有炎症的血管内皮细胞上的E-Cadherin作用,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易于穿过血管壁,从而利于瘤细胞转移。此外,有文献报道MUCl抗黏附作用可通过与黏附分子如ICAM-1,E-选凝素等相互作用而引起。
鉴于MUC1与癌症之间的密切联系,目前已有多种基于MUCl的免疫疗法用于肿瘤生物治疗研究。部分临床试验给出了较为乐观的结果。然而目前所有的免疫疗法都是针对胞外的MUC1α亚基,而由于MUC1本身的结构特点,临床试验中的免疫疗法疗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包括:(1)MUC1(alpha)亚基上的糖基化修饰的多变性影响了免疫应答;(2)MUC1(alpha)亚基本身的多态性影响了免疫应答;(3)MUC1的内化(internalization)削弱了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4)动物实验结果不能在临床试验重现。
近两年,基于对MUC1的功能机制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以MUC1β亚基胞内区段为靶标的策略。由于MUC1与其它胞内蛋白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其胞内片段MUC1-CD实现的,因此一种策略是人工合成MUC1-CD的某一特定区段,导入肿瘤细胞内竞争性的抑制MUC1与其它蛋白的结合。如PMIP,其MUC1相关序列为PYEKVSAGNGGSSLS,对应与MUC1-CD与EGFR和beta-catenin结合的区域。
另一种策略是合成MUC1-CD的近膜端片段,如已进入临床的GO-203-2C,其序列为CQCRRKNYGQCDIFP。这一区域是MUC1-CD二聚体化的关键序列,而MUC1-CD的二聚体化对MUC1的特定功能及胞内循环至关重要。将GO-203-2C导入肿瘤细胞内后,胞内的MUC1二聚体化受到抑制,且MUC1表达量也受到下调。
上述两类小肽类分子在临床前研究中均取得了明显的肿瘤抑制功能。
最近,出现了第三种针对MUC1-CD的治疗策略。有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在体外和细胞水平实验中抑制MUC1-CD的二聚体化和蛋白表达。这为开发MUC1的小分子抑制剂提供了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22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弹簧式平衡装置
- 下一篇:快速检测II型红外超晶格界面质量的光谱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