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准电压产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0845.7 | 申请日: | 2013-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6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8 |
发明(设计)人: | 吉野英生;小山内润;桥谷雅幸;广濑嘉胤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1/567 | 分类号: | G05F1/56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准 电压 产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内产生基准电压的基准电压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图2说明在现有的基准电压产生装置中使用的电路。
为了作为电流源发挥功能而连接的耗尽型NMOS晶体管(D型NMOS)10向进行二极管连接的增强型NMOS晶体管(E型NMOS)20流入恒定电流。通过该恒定电流,在E型NMOS20中产生与各个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以及尺寸相应的基准电压。这里,在D型NMOS10的栅极中掺杂有N型的杂质,在E型NMOS的栅极中掺杂有P型的杂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200320号公报
近年来,在电子设备的高精度化方面取得了进步,与此相伴,在各个方面都要求控制该电子设备的IC的高精度化。例如,为了实现IC的电气特性的高精度化,要求即使温度发生变化,在IC内部,基准电压产生装置也能高精度地产生基准电压,即基准电压的温度特性变得更平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要求而完成的,其课题是提供具有更平坦的温度特性的基准电压产生装置。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如下的基准电压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基准电压产生装置中具备:第一导电类型的耗尽型MOS晶体管,其为了作为电流源发挥功能而进行连接并流过恒定电流;以及第一导电类型的增强型MOS晶体管,其进行二极管连接,具有与上述耗尽型MOS晶体管的迁移率大致相同的迁移率,基于上述恒定电流产生基准电压。
在本发明中,因为第一导电类型的耗尽型NMOS晶体管与第一导电类型的增强型NMOS晶体管的迁移率大致相同,所以它们的温度特性也大致相同,基准电压的温度特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基准电压产生装置的剖面图的图。
图2是示出基准电压产生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
标号说明
10耗尽型NMOS晶体管(D型NMOS);20增强型NMOS晶体管(E型NMOS);11、21栅极电极;12、22栅绝缘膜;13、23沟道掺杂区域;14、24源极;15、25漏极;16、26阱;29衬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采用图1所示的剖面图来说明基准电压产生装置的基本结构。
基准电压产生装置具备耗尽型NMOS晶体管(D型NMOS)10以及增强型NMOS晶体管(E型NMOS)20。D型NMOS10的栅极电极11以及源极14与基准电压产生端子连接,漏极15与电源端子连接。通过进行这样的连接,D型NMOS10作为电流源发挥作用。E型NMOS20的栅极电极21以及漏极25与基准电压产生端子连接,源极24与接地端子连接。即,进行二极管连接的E型NMOS20与D型NMOS10串联连接。因此,等效电路为图2所示的电路图,与现有电路等效。
为了形成D型NMOS10,首先在P型的衬底29的表面上形成P型的阱16。然后,在阱16的表面上形成N型的沟道掺杂区域13。接着,在沟道掺杂区域13上形成栅绝缘膜12。然后,在栅绝缘膜12上形成N型的栅极电极11。另外,以隔着栅极电极11以及栅绝缘膜12下面的沟道掺杂区域13的方式,在阱16的表面形成N型的源极14以及N型的漏极15。
D型NMOS10的栅极电极11的极性与源极14、漏极15的极性相同,形成为N型。由此,N型的栅极电极11与P型的阱16的功函数之差较大,施加衬底表面反转的方向的电场,所以D型NMOS10的阈值电压降低到D型NMOS10成为耗尽型的程度。此外,由于N型的沟道掺杂区域13,阈值电压降低,沟道形成在衬底内部,形成埋入沟道。这里,适当控制向栅极电极11以及沟道掺杂区域13的杂质注入,使D型NMOS10成为耗尽型。
为了形成E型NMOS20,首先在P型的衬底29的表面上形成P型的阱26。然后,在阱26的表面上形成N型的沟道掺杂区域23。接着,在沟道掺杂区域23上形成栅绝缘膜22。然后,在栅绝缘膜22上形成P型的栅极电极21。另外,以隔着栅极电极21以及栅绝缘膜22下面的沟道掺杂区域23的方式,在阱26的表面形成N型的源极24以及N型的漏极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精工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08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化学二次强化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护肝的乌鸡骨粉茶饮料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