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制造中抑制银析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48982.7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1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凌国良;王海涛;乐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日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04 | 分类号: | C22C1/04;C22C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氧化物 电触头 材料 制造 抑制 析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制造中抑制银析出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触头是开关、断路器、继电器、接触器等器件中的核心部件,起导通和断开电路的作用。电触头材料中,银金属氧化物具有优良的抗熔焊、耐电磨损等性能,得到广泛应用。而金属氧化物在银基体中均匀的分布,是影响电触头性能的重要因素。
银金属氧化物触头材料的制造方法主要有德国的粉末冶金法和日本的内氧化法。其中内氧化法是以粒状或粉状银合金为原料,在电炉中加热到给定的温度,同时在电炉中通入氧气,达到一定的压力后长时间保持,使银合金内部完全氧化,从而形成银金属氧化物。这种方法不易混入杂质,因此制造的电触头材料具有电性能稳定的特点,在车载继电器等对寿命要求严格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银合金内氧化结束后,通常会在材料的表面形成富银层。如果富银层残留在银合金表面,由于富银层中金属氧化物少,会对电触头的抗熔焊等性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为此,现有技术中往往需要用硝酸溶液对内氧化后的材料进行“化学溶解”的后处理,以溶解去除表面的富银层。而这种化学溶解处理会导致4%~6%(重量百分比)的银合金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制造中抑制银析出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前处理工序的银合金,在常规内氧化处理后,不会在表面形成富银层,因此可取消内氧化后的硝酸溶液化学溶解这个后处理工序,最大可节省6%的银合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一种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制造中抑制银析出的方法,包括:
将银合金颗粒或粉末在550~600℃熔融盐中热处理2~4h,然后将附着的盐洗净,再放入硝酸溶液中浸蚀后,清洗干燥,之后进行内氧化处理,即可。
所述银合金颗粒的制备方法为:含有6wt%Sn、3wt%In、0.2wt%Ni、余量银的银合金,经熔融铸造,挤压并拉丝制成直径为2.0~3.0mm的线材,然后切断制成6~8mm的颗粒。
所述熔融盐为KNO3、NaNO2、NaNO3中的一种或几种,如100wt%KNO3、100wt%NaNO2、50~55wt%KNO3和45~50wt%NaNO2的混合物、55wt%NaNO3和45wt%NaNO2的混合物。
所述硝酸溶液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25~30%。
所述浸蚀时间为3~5min。
所述内氧化处理的工艺参数为:温度700~750℃,氧气压力0.3~0.4MPa,时间48~72h。
本发明的方案主要为:
1、制造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时,在常规内氧化前,对银合金进行熔融盐热处理,然后将附着的盐洗净,硝酸溶液中短时间浸蚀,然后清洗干燥。
2、熔融盐热处理时,在所用盐的熔点以上、银合金熔点以下温度,浸渍一定的时间;
3、熔融盐热处理后的浸蚀用的硝酸溶液,其浓度范围以可溶解银合金为准,时间以表面实现轻度腐蚀为准。
4、银合金为内氧化时会形成富银层的合金。
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前处理工序的银合金,在常规内氧化处理后,不会在表面形成富银层,因此可取消内氧化后的硝酸溶液化学溶解这个后处理工序,最大可节省6%的银合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对比例内氧化后材料的外观,因厚的富银层析出,呈银白色;
图2为实施例1内氧化后材料的外观,呈灰黑色,表明无富银层的析出;
图3为对比例内氧化后材料截面微观组织,可见表面存在厚的富银层;
图4为实施例1内氧化后材料截面微观组织,表面分布有超细氧化物,未见银析出层;
图5为对比例内氧化后材料表面富银层化学溶解后的外观;
图6为实施例1内氧化后材料短时化学研磨后外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日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日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89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