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罩壳类零件模态可变的动态调节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3919.4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3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军;田丽萍;王国华;王海霞;常家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10 | 代理人: | 张国防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罩壳 零件 可变 动态 调节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罩壳类零件模态可变的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燃机罩壳类零件模态可变的动态调节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综合性能指标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人们对汽车行驶的舒适性,尤其对汽车的振动和噪声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噪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源,不仅污染车内乘员的乘坐环境,而且会对汽车行驶的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内燃机噪声是汽车的最大噪声源,现有技术中,大多数零部件的减振降噪性能依赖于固定的结构参数,消声频率不能随内燃机工况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内燃机噪声呈明显的低频特征,且随转速变化而变化。为解决以上问题,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24616.9专利申请,公布一种汽车发动机用电流变液减振器,在减振器上下工作腔之间的矩形阻尼通道两侧装有一对电极,通过导线外接高压电源,通过调节高压电源的输出电压来改变电极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改变电流变液体粘稠度,达到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大小可调的目的。但是,该装置不能解决内燃机罩壳类零件噪声辐射的问题,更不能随内燃机工况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罩壳类零件的模态振型和频率。
因此,需要一种内燃机罩壳类零件模态可变的动态调节方法和装置,能够随内燃机转速变化进行自动调节罩壳类零件的模态振型和频率,从而实现动态消声,有效降低内燃机辐射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内燃机罩壳类零件模态可变的动态调节方法及装置,根据内燃机转速变化进行自动调节罩壳类零件的模态振型和频率,有效降低内燃机辐射噪声,实现低频动态消声。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
本发明的内燃机罩壳类零件模态可变的动态调节方法是在内燃机的罩壳类零件上设置流变液腔室,依据内燃机转速的变化自动调节进入流变液腔室内的流变液的量,通过施加电流或磁场使流变液腔室内的流变液瞬时变成固体,改变内燃机罩壳类零件的模态频率和振型。
本发明所述的流变液腔室是在罩壳类零件内设置膜结构形成的。
本发明所述流变液为电流变液或磁流变液。
本发明所述内燃机的转速由设置在内燃机上的转速传感器检测后发送到PLC控制器,由PLC控制器指令电/磁流变液双向流量控制阀调节进入流变液腔室内的流变液的量。
本发明实现上述内燃机罩壳类零件模态可变的动态调节方法的装置是在内燃机的罩壳类零件上设置有流变液腔室、流/磁场控制机构,所述的流变液腔室与装有电/磁流变液的电/磁流变液容器连接,在流变液腔室与电/磁流变液容器之间连接有电/磁流变液双向流量控制阀,在内燃机上还设置有内燃机转速传感器所述的流变液双向流量控制阀、内燃机转速传感器和施加电流/磁场控制机构均与PLC控制器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罩壳类零件为油底壳或排气歧管罩或排气二分管罩或进气消声器或排气消声器。
本发明所述的内燃机转速传感器是光电效应式,也可以是磁电感应式或霍尔效应式或磁阻效应式或介质电磁感应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通过在内燃机罩壳类零件上设置流变液腔室,依据内燃机转速的变化自动调节进入流变液腔室内的流变液的量,利用电流变液瞬时变成固体的特性,改变内燃机罩壳类零件的模态频率和振型,实现内燃机罩壳类零件模态频率和振型的改变。能够随内燃机转速变化进行自动调节,随着内燃机转速增大而使罩壳类零件模态频率增加,内燃机转速降低而使罩壳类零件模态频率降低的动态降低辐射噪声效果,从而实现低频动态消声,具有较好的低频消声效果,有效消除内燃机罩壳类零件辐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罩壳类零件,2、隔离膜,3、电/磁流变液双向流量控制阀,4、电/磁流变液容器,5、PLC控制器,6、内燃机转速传感器,7、电场/磁场控制机构,8、流变液腔室,9、内燃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理工学院,未经洛阳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39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车辆
- 下一篇:一种高速精密紧固件检测设备用的转动轴及其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