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零电压型电子触摸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8732.7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8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冰冰;刘若望;刘希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17/96 | 分类号: | H03K17/96 |
代理公司: | 温州高翔专利事务所 33205 | 代理人: | 陈乾康 |
地址: | 325035***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压 电子 触摸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触摸开关,可作为墙壁开关、遥控开关、走廊灯延时开关。
背景技术
电子触摸开关主要包括桥式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脉冲触发电路、脉冲封锁电路、人体触摸电路以及直流稳压电路等,人体通过触摸金属片经触摸电路、脉冲触发电路、开关电路来控制灯具或电器等负载电路的通断。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电子触摸开关存在以下缺陷:1、缺少零电压控制功能,有的产品虽然工作状态有零电压功能,但开机仍然是随机。这样既会影响开关、灯具寿命,也难以通过EMC测试,影响产品出口;2、开关空载电流大于100μA,在控制小功率的节能灯和LED灯时出现冷闪光现象;3、缺少火线鉴别功能,开关误接在地线上,会出现关灯维修触电的危险;4、电路中存在电解电容影响工作寿命和长期可靠性;5、结构复杂、元器件成本高。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严重影响了电子触摸开关的大力普及和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零电压控制功能,开关的电流、电压冲击小,可靠性高,寿命长的电子触摸开关。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零电压型电子触摸开关,包括桥式整流电路、开关电路、脉冲触发电路、脉冲封锁电路、人体触摸电路以及直流稳压电路,所述脉冲触发电路和脉冲封锁之间插入一个零电压检测与输出电路,其中,零电压检测电路由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串联组成,零电压输出电路由第一集成反相器、第二集成反相器、升压电容、驱动电阻和反向充电二极管组成;零电压检测电路的上端经发光二极管接桥式整流电路的正端,下端直接接地,中点接零电压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即检测端);零电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经升压电容及驱动电阻与脉冲触发电路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脉冲封锁电路优选以下两种电路:一种脉冲封锁电路由集成双D触发器和封锁二极管组成,并且人体触摸电路与脉冲封锁电路之间还设有抗干扰与防抖电路,抗干扰与防抖电路由充电电阻、放电电阻、放电二极管、第一延时电容和第三集成反相器组成,集成双D触发器的输出端经封锁二极管与零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集成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抗干扰与防抖电路的输入端接人体触摸电路的输出端,其输出端与脉冲封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另一种脉冲封锁电路由带有延时电路的第七集成反相器组成的单稳态电路与封锁二极管组成,第七集成反相器的输入端经PNP型三极管与人体触摸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七集成反相器的输出端经封锁二极管与零电压检测电路的第一集成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延时电路由第二延时电容与延时电阻组成并接入第七集成反相器的输入端。
为进一步完善本零电压型电子触摸开关的性能,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是:1、对于采用集成双D触发器的脉冲封锁电路,还接有由第四电容、第十电阻与第六集成反相器组成开机清零电路,第六集成反相器的输入端经第十电阻与电源连接,第六集成反相器的输出端与集成双D触发器的R端连接。2、所述脉冲触发电路由微触发晶闸管、稳压二极管、滤波电容组成,所述开关电路为功率晶闸管电路,微触发晶闸管的阳极接桥式整流电路的正端,阴极经稳压二极管接功率晶闸管的门极,微触发晶闸管的门级接零电压输出电路的驱动电阻的右端。3、还具有火线识别电路,所述火线识别电路由取样电阻、第五集成反相器和封锁二极管组成,其输入端经取样电阻与火线连接,其输出端经封锁二极管与人体触摸电路控制端连接。4、所述直流稳压电路由零电压检测电路中的第一电阻和脉冲触发电路中的微触发晶闸管、稳压二极管和滤波电容共同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不论在开关刚刚触发导通或处在导通状态,该电子触摸开关能确保任何状态开关均在零电压导通、零电流关断的理想状态。设置开机清零电路,能避免停电后又来电时误导通现象。该电子触摸开关使用元件少,可靠性高,成本低,并为随机状态零电压开通提供便利,并且使灯具、电器、开关的电流、电压冲击大大减小,寿命大大延长。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原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电阻性负载电子开关导通状态下两端的电压波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原理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87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具有高能量的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