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机车车辆滚动受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03205.0 | 申请日: | 2013-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7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群湛;于松伟;吴积钦;李子晗;关金发;刘炜;周菁;许明恒;郭世明;杨兴山;李亚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9 | 分类号: | B60L5/39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机车车辆 滚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机车车辆滚动受电装置,还涉及该滚动受电装置的安装形式以及安全防护方式。该受电装置实现接触轨与轨道机车车辆之间的电能传送功能。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的机车车辆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力驱动,地铁或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以及高速铁路更无例外。电气化铁路采用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给机车车辆供电,地铁和轻轨的供电有接触轨(第三轨)-受流器、架空接触网-受电弓等方式之分,其共同点都是滑动接触受电。弓-网(轨-器)接触的良好与否、磨耗大小都是供电优劣的关键指标。另外,既有的架空接触网-受电弓受电方式由于安装在车顶上方,一般人员无法触碰到,较为安全。而目前既有轨道机车车辆的接触轨-受流器的受电方式有上部接触、下部接触和侧部接触受电等三种安装形式,且均不具备对接触轨较好的包覆结构,存在意外触电的可能。因此,保持弓-网(轨-器)的良好接触、减小磨耗,提高系统安全性就成了研究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轨道机车车辆滚动受电装置,及其安装形式和相应的安全防护方式,使移动中的机车车辆的供电以滚动接触为主、滑动摩擦为辅。同时,接触轨可以安装新型防护罩实现更好的绝缘包覆,从而进一步减小人身被接触轨电击的可能,提高安全性。
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轨道机车车辆滚动受电装置,主要包括受电轮2、轴头3、轴承4、侧压碳刷5、线夹6、软线7、绝缘支臂8和端盖9。其中,受电轮2与轴头3为一体,通过轴承4与绝缘支臂8的末端连接;侧压碳刷5、线夹6安装在端盖9内的绝缘支臂8上,端盖9经螺栓紧固在绝缘支臂8上;绝缘支臂8的首端与机车车辆连接,使机车车辆带动受电轮2在接触轨1上运动,绝缘支臂8还提供和控制受电轮2与接触轨1的可调接触力;由软线7、线夹6、侧压碳刷5、轴头3、受电轮2与接触轨1一起构成机车车辆供电通路。
采用如上的结构,轨道机车车辆滚动受电装置以受电轮为中心从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端盖、软线和线夹、侧压碳刷、轴头、轴承、绝缘支臂和受电轮,其所述受电轮与接触轨为滚动接触。接触轨垂向可安装“凹”字型防护罩,受电轮在防护罩内接触轨上滚动,防护罩对接触轨有更好的绝缘包覆作用,达到更好的安全防护效果。
机车车辆的电气回路是通过接触轨与受电轮之间的滚动接触以及受电轮两侧轴头与侧压碳刷的滑动接触完成,其中,滚动接触为主,滑动摩擦为辅。
本受电装置的受电轮可以是单轮,亦可是双轮,甚至多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发明将现行受流器与接触轨(第三轨)的滑动接触变为受电轮与接触轨的滚动接触,最大限度地减少磨耗、提高接触受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本发明利用所述的受电装置的结构特点,在接触轨垂向安装绝缘包覆深度小于受电轮半径的“凹”字型防护罩,比既有接触轨滑动受电方式更安全。
三、本发明所述滚动受电装置及其包覆的“凹”字型绝缘防护罩适用于采用接触轨系统的新建轨道交通工程,也可以在既有接触轨和机车车辆上加以改造完成,工程量小,费用少。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受电轮主视图(移除端盖9后)。
图2是图1所示的单轮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受电轮轴头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双受电轮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受电装置上部接触受电的安装形式及其安全防护方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受电装置下部接触受电的安装形式及其安全防护方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受电装置侧部接触受电的安装形式及其安全防护方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单轮受电装置由受电轮2、轴头3、轴承4、侧压碳刷5、线夹6、软线7、绝缘支臂8和端盖9等构成,其结构为:受电轮2与轴头3为一体,通过轴承4与绝缘支臂8的末端连接;侧压碳刷5、线夹6安装在端盖9内,端盖9经螺栓紧固在绝缘支臂8上;绝缘支臂8的首端与机车车辆连接,机车车辆带动受电轮2在接触轨1上运动,绝缘支臂8还提供和控制受电轮2与接触轨1的可调接触力;软线7、线夹6、侧压碳刷5、轴头3、受电轮2与接触轨1一起构成机车车辆供电通路。
图2是图1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受电装置轴头部分的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32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速玉米剥粒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蒸汽直埋管固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