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双连续层的记录叠层在审
申请号: | 201280051490.7 | 申请日: | 2012-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8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Z·吴;L·唐;S·王;A·海卢 | 申请(专利权)人: | 希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B5/66 | 分类号: | G11B5/6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何焜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双连 记录 | ||
1.一种磁性记录叠层,包括:
衬底;
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所述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中的每一个具有横向交换耦合;
具有适中横向交换耦合的第一连续层,所述适中横向交换耦合比所述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的横向交换耦合更高;以及
具有比所述第一连续层的横向交换耦合更高的横向交换耦合的第二连续层,其中所述第一连续层被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与所述第二连续层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衬底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下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二连续层之上的覆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下层包括软磁下层、粘合层以及一个或多个中间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连续层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续层的饱和磁化大于所述第一连续层的饱和磁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层和所述第二连续层的材料成分包括具有从下组中选取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的Co合金:Cr、Pt、Ni、Ta、B、Nb、O、Ti、Mo、Cu、Ag、Ge和Fe。
8.一种磁性记录叠层,包括:
衬底;
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所述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中的每一个具有横向交换耦合;
具有适中横向交换耦合的第一连续层,所述适中横向交换耦合比所述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的横向交换耦合更高;以及
具有比所述第一连续层的横向交换耦合更高的横向交换耦合的第二连续层,其中所述第一连续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连续层的厚度并且所述第二连续层的饱和磁化高于所述第一连续层的饱和磁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层的厚度在之间,而所述第二连续层的厚度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层的厚度在之间,而所述第二连续层的厚度在之间。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层的饱和磁化在10-800emu/cm3之间,而所述第二连续层的饱和磁化在100-1200emu/cm3之间。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层的饱和磁化在100-600emu/cm3之间,而所述第二连续层的饱和磁化在200-1000emu/cm3之间。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层的饱和磁化在200-500emu/cm3之间,而所述第二连续层的饱和磁化在400-900emu/cm3之间。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记录叠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层和所述第二连续层的材料成分包括具有从下组中选取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的Co合金:Cr、Pt、Ni、Ta、B、Nb、O、Ti、Mo、Cu、Ag、Ge和Fe。
15.一种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沉积一个或多个下层;
在一个或多个下层上沉积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所述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各自具有横向交换耦合;
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上沉积第一连续层,所述第一连续层具有比所述一个或多个磁性颗粒记录层的横向交换耦合更高的适中横向交换耦合;以及
在所述第一连续层上沉积第二连续层,所述第二连续层具有比所述第一连续层的横向交换耦合更高的横向交换耦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连续层上沉积覆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希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希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149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稀土类磁石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超声波支气管内窥镜用训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