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含有有机金属的自组装性高分子聚合物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6300.2 | 申请日: | 2012-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8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朴文祯;李政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浦项工科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
主分类号: | H01M8/16 | 分类号: | H01M8/16;H01M4/86;H01M4/90;H01M8/0234;G01N27/327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谢顺星,张晶 |
地址: | 韩国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括 含有 有机 金属 组装 高分子 聚合物 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可发生交联的有机金属高分子聚合物的生物电极以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控制了有机金属的纳米结构的电极以及其制备方法,从而使其可用于生物燃料电池以及生物传感器等。
背景技术
几十年来,对有效的酶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一直被当做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受瞩目,其目的是为了将其作为生物医学仪器、微型芯片系统以及可携带电子仪器的能源使用。
使用醇类(alcohols),糖(glucose)等生物质(biomass)产电的生物燃料电池,由于其环保以及可持续的性质而备受瞩目。然而此类生物燃料电池的缺点为与其它能源相比,具有较低的电力密度(power density)。
引起上述缺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存在于酶结构内的氧化-还原活性部位(redox active site),以保持酶的稳定性为由,隐藏于结构内部,从而导致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速率的降低。而较低的电子传递和较慢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为了实现生物医学设备的小型化而构建能源系统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因此,在为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力密度方面进行了各种研究。被称为直接电子传递(direct electron transfer)的方法是在提升上述电力密度的研究中,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其是通过将酶的催化活性部位调节至电极表面的电子隧穿距离(electron tunneling distance)之内而实现的。因此,电子介质材料在从酶的催化活性部位至电流收集器的运输中起到帮助电子传递的作用而备受瞩目。因此,近几年对于具有电子介质能力的多种物质的研究非常活跃,并提出了大量的研究报告。上述物质包括基于纳米碳的物质、氧化-还原活性高分子聚合物、辅助继电器(cofactor relay)及金属纳米粒子等。
并且,为了提升电极的稳定性,提升电子介质材料存在时的电流密度,就必须在电极上进行酶固定。因此,大部分对于电子介质材料的研究,是关于在电子介质材料所结合的电极表面上与酶的电结合方面的研究。
从实现上述制备的角度出发,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由于具有宽的比表面积,以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质而受到关注。然而碳纳米管存在制备较大面积的电极时,不进行化学修饰则无法阻止碳纳米管聚集(aggregation)的缺点,上述化学修饰用于碳纳米管的排列。
并且,也有很多关于氧化-还原活性高分子聚合物方面的研究。已知多种有机金属高分子聚合物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传递电子方面作为有效的物质。其中,已知调节氧化-还原部分的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多个化学链接器(linker)和氧化-还原高分子聚合物的功能化(functionalization),对于调节电子传递速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并且,SONY公司申请的PCT/JP2003/009480中,公开了利用多种酶或者复合酶制备最适燃料电池的方法。
然而,目前缺乏通过调节上述氧化-还原高分子聚合物的形态,改善电子传递性能的研究,因此,需要更为有效、稳定的具有新型结构的氧化-还原高分子聚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的电流密度和稳定性的新型结构的氧化-还原高分子聚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酶和氧化-还原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具有高的电流密度和稳定性的新型结构的电极。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调节氧化-还原高分子聚合物形态的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形态的生物燃料电池。
技术方案
本发明电极的特征为,包括含有有机金属的自组装性嵌段共聚物和酶。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包括下述电极,该电极包括含有有机金属的自组装性嵌段共聚物和酶。
本发明中,所述酶利用生物质产生电子,而生成的电子通过有机金属传递。所述酶可根据产生电子的机制,使用公知的多种酶,且优选根据燃料选择最适合的酶。例如可为葡萄糖脱氢酶、电子传递领域的一系列酶、三磷酸腺苷合成酶、与糖代谢有关的酶(例如,己糖激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磷酸果糖激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丙糖磷酸异构酶、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磷酸丙酮酸水合酶、丙酮酸激酶、L-乳酸脱氢酶、D-乳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顺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2-酮戊二酸脱氢酶、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酶(fumaraze)、丙二酸脱氢酶等)等公知的酶,如果是葡萄糖,则可组合葡萄糖氧化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浦项工科大学校产学协力团,未经浦项工科大学校产学协力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63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