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8193.2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3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何融;张晔;王耀俊;顾彦;蔺玉辉;吴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B60K1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龙门吊 支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整车振动、噪声性能开发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领域,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支架设计,特别是一种龙门吊支架。
在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车内噪声和振动是评价车辆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车内噪声和振动往往是由多个激励通过不同的传递路径抵达目标位置后叠加而成的。为更好地优化整车的NVH性能,往往需要研究各个激励和传递路径的情况,针对其各自贡献量的大小更有效地确定车内噪声起主导作用的路径,通过控制和改进这些路径以将车内噪声控制在预定的目标值内。动力总成是车辆运动的核心部件,也是车辆噪声和振动的主要激励源之一。除空气噪声外,动力总成通过多条途径将结构噪声传递到车内,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有三:其一,通过发动机悬置经过车体将结构噪声传递到车内;其二,通过下系杆悬置经过副车架、车体将结构噪声传递到车内;其三,通过变速箱悬置传递到车内。此外,动力总成的各种附件或支架也会在动力总成工作过程中产生共振,并通过上述传递途径,将噪声传递至车内。为了降低动力总成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需要研究动力总成通过各个悬置将振动噪声传递至车内贡献量的大小,再根据各传递路径贡献量大小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动力总成通过各个悬置传递的振动高度耦合,无法单独测量某条传递路径的振动贡献量,若强行断开其他悬置与车架的连接则会破坏试验条件,从而无法准确反映实际工况下各传递路径的贡献量大小。所以,目前迫切需要提出一种动力总成悬置解耦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来自动力总成的不同路径结构噪声的分离,并有针对性的加以优化的问题的龙门吊支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包括:横梁;支架,所述支架的上端分别与所述横梁的两端连接,所述支架的另外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发动机悬置吊架,所述发动机悬置吊架与所述横梁连接,在所述发动机悬置吊架的末端连接有发动机悬置;以及变速箱悬置吊架,所述变速箱悬置吊架与所述横梁连接,在所述变速箱悬置吊架的末端连接有变速箱悬置。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悬置吊架包括:发动机连接板,所述发动机连接板通过直角接头与所述横梁连接;以及发动机安装板,所述发动机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发动机连接板的末端,所述发动机悬置通过螺栓与所述发动机安装板固定。所述变速箱悬置吊架包括:变速箱连接板,所述变速箱连接板通过直角接头与所述横梁连接;以及变速箱安装板,所述变速箱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变速箱连接板的末端,所述变速箱悬置通过螺栓与所述变速箱安装板固定。在所述螺栓的外侧套设有金属限位套。所述螺栓的数量至少为两根。
本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可以在保证动力总成各悬置位置不发生较大改变情况下,能逐一隔离各悬置振动的传递路径,从而能分析出动力总成通过各个悬置将振动噪声传递至车内贡献量的大小,为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确定影响车内噪声的主要途径。
图1为本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发动机悬置吊架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变速箱悬置吊架局部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附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横梁 2‑支架 3‑发动机悬置吊架
4‑发动机连接板 5‑发动机安装板 6‑发动机悬置
7‑变速箱悬置吊架 8‑变速箱连接板 9‑变速箱安装板
10‑变速箱悬置 11‑螺栓 12‑金属限位套
10‑变速箱悬置 11‑螺栓 12‑金属限位套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龙门吊支架,包括:横梁1;支架2,支架2的上端分别与横梁1的两端连接,支架2的另外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在横梁1上分别连接有发动机悬置吊架3和变速箱悬置吊架7。
发动机悬置吊架3包括:发动机连接板4,发动机连接板4通过直角接头与横梁1连接;以及发动机安装板5,发动机安装板5设置在发动机连接板4的末端,发动机悬置6通过两根螺栓11与发动机安装板5固定。在螺栓11的外侧套设有金属限位套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81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汽车脚垫
- 下一篇:一种基于内藏式铰链的气缸外开、内密封乘客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