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润滑机油冷却装置的柴油机润滑油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73977.6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0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东;周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晓东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1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润滑 机油 冷却 装置 柴油机 油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润滑机油冷却装置的柴油机润滑油路系统。
背景技术
公知的,小功率高速风冷柴油机具有结构设计简单、机械制造工艺易于实现、单机重量轻、环境适应性强和方便维修等优点,广泛使用于发电、农、船、车、工程机械等各领域,依据配载设备的移动方式,其一般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机械设备(发电机组等)如选用风冷柴油机,对润滑机油的冷却就无法利用行驶中的流动空气进行强制冷却,只能依靠油底壳外设置的散热片进行空气自然冷却;或使用机油散热器设置于发动机导风罩内,利用发动机曲轴带动离心式风扇驱动空气对机油散热器进行强制冷却,实践证明,小功率高速四冲程自然冷却机油的风冷柴油机配载于固定式机械设备(发电机组等),在环境温度大于30°C以上时易发生拉缸、拉瓦等故障,经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高温环境下发动机长时间满载运行,使传给机油的热量增多,仅靠油底壳外表面自然散热已不能使机油保持在90°C以下的温度,当油温超过容许的温度时,将不能保证润滑作用,机油粘度降低,并加速氧化变质,零件的摩擦增加、磨损加剧,机油已无法形成有效润滑保护膜而易造成拉缸、拉瓦等故障。
目前,也有在此基础上增加机油散热器进行强制冷却的设计,即机油从机油池吸油后通过机油泵增压进入机油散热器散热再通过机油滤清器进入各油道,但散热器散热都是设置在导风罩内的,利用发动机曲轴带动离心式风扇产生的部分冷却风进行散热,机油散热器与机油出、进口距离较远只能用软管在柴油机箱体外连通,该机油散热方式经实验后证明,在环境温度大于30°C以上40°C以内,即使用户长时间满载运行柴油机,不会发生拉缸、拉瓦等故障。同时,使用机油散热器后,当环境温度小于20°C以下,机油温度最高也不会超过70°C,当环境温度小于0°C以下,机油温度最高也不会超过55°C。即环境温度越低,柴油机运行温度越低。理论上讲,机油温度控制在70°C-90°C之间对柴油机的运行状态最好,柴油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最优和寿命最长,如柴油机过冷时,可燃混合气不能很好的形成和燃烧,会出现工作粗暴,CO和HC排放增加,燃油消耗率增加,热损失加大;机油在低温时粘度增高,摩擦损失加大,尤其气缸的磨损会成倍增加。因此,该种设计方案虽然解决了高温环境下过热问题,但也带来低温环境下过冷的不利影响。同时,该冷却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即箱体外面用于连接机油散热器与进、出油口的机油软管在机油压力大于0.3Mpa的环境下长期运行,当柴油机配载设备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发生机油从软管泄漏故障时,会在短时间内将机油排干,进而造成拉缸、拉瓦等更为严重的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冷却作业灵活、高效的具有润滑机油冷却装置的柴油机润滑油路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具有润滑机油冷却装置的柴油机润滑油路系统,包括依次经由油底壳、机油泵、机油滤清器、曲轴、气门摇臂回至所述底壳构成循环的循环润滑油路系统,还包括用以对所述循环润滑油路系统内的润滑机油进行冷却的润滑机油冷却装置,其中,所述润滑机油冷却装置包括内部具有通道、连通所述机油泵和机油滤清器间油路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上连有供与柴油机电瓶电连的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具有用以控制自身的温控开关。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器为外壁具有散热叶片的结构。
作为优选,还包括与所述循环润滑油路系统相连的压力表和限压阀。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晓东,未经黄晓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739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夹套式液体传热锅
- 下一篇:一种新型脚趾状的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