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碰撞安全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42164.0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34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葛如海;洪亮;应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N2/48 | 分类号: | B60N2/48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碰撞 安全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机动车安全装置,用于保护乘客安全,特别涉及一种保护后排乘客头部安全的机动车碰撞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
机动车座椅是乘员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动车正面碰撞中,受安全带约束的乘客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会向前冲撞,后排乘客的头部会撞击到前排座椅头枕上。通常,普通座椅的头枕是固定连接在座椅上部的,在撞击力的作用下不能向前产生位移,因此,前排头枕会对后排乘客头部产生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机动车座椅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机动车碰撞安全座椅,在机动车正面碰撞时能对后排乘客头部进行保护。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动车碰撞安全座椅,包括座椅头枕、座椅靠背,还包括一倒U形导杆,所述倒U形导杆包括两端的竖直杆和中间的水平杆;倒U形导杆两端竖直杆插入靠背中;头枕通过头枕骨架中的左、右两纵板连接在倒U形导杆水平杆上;左、右两纵板间有一转簧,转簧套装固定于倒U形导杆的水平杆上,转簧两端分别固定于左、右两纵板上。
所述两纵板突出于头枕下部,并与倒U形导杆的水平杆间隙连接。两纵板上各设有小孔用于固定转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机动车正面碰撞中,当后排乘客头部与前排座椅头枕碰撞,并且碰撞强度较大,导致后排乘客头部伤害值(HIC)超过1000时,能缓冲后排乘客头部与前排座椅头枕的碰撞,有效减轻后排乘客头部受到的伤害。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头枕骨架、转簧以及倒U形导杆装配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头枕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头枕;2.头枕骨架;3.左、右两纵板;4.圆孔;5.小孔;6.倒U形导杆;7.转簧;8.靠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上端为头枕1,头枕1下部为倒U形导杆6,头枕1通过头枕骨架2中的左、右两纵板3与倒U形导杆6连接。倒U形导杆6下部为靠背8,倒U形导杆6的两个竖直杆插入靠背8中。左、右两纵板3突出于头枕1下端。倒U形导杆6中的一个水平杆间隙穿过左、右两纵板3中的圆孔4,这样水平杆与两纵板3形成转动铰链,两纵板3可绕倒U形导杆6中的水平杆转动。在左、右两纵板3间有一转簧7。转簧7套装固定于倒U形导杆6的水平杆上。转簧7的两端分别卡在左、右两纵板3的小孔5内。
在机动车正面碰撞中,车内受安全带约束的乘客在惯性力作用下向前位移,当后排乘客的头部与前排座椅头枕1碰撞,并且碰撞强度较大,导致后排乘客头部伤害值(HIC)超过1000时,转簧7的两端在左、右两纵板3的压力作用下发生扭转弹性变形,这样左、右两纵板3就绕倒U形导杆6中的水平杆向前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前排座椅头枕1向前转动一定角度,缓冲后排乘客头部与前排座椅头枕1的碰撞,有效减轻后排乘客头部受到的伤害。当碰撞结束后,车内乘客在安全带约束下向后位移,左、右两纵板3失去后排乘客碰撞力的作用,不再给转簧7施加压力。此时转簧7两端恢复原有形状,反作用于两纵板3,使其绕倒U形导杆6中的水平杆恢复竖直状态,同时前排座椅头枕1恢复原来位置,正常保护向后位移的前排乘客颈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421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汽车车轮的显示装置
- 下一篇:可显示数码图文的汽车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