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进气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02449.1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09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陈礼焕;李艳;杨陈;沈源;由毅;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蔡正保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功能性塑料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发动机部件开始采用塑料材料制作,尤其是用塑料进气歧管取代金属进气歧管已成为汽车发动机的必然趋势。进气歧管是发动机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其核心功能是为发动机各缸提供充足新鲜空气,因此它是影响发动机动力性能和油耗的关键因素。
如图3所示,目前内燃机行业内大部分塑料进气歧管是使用九个双头螺柱固定在气缸盖上进行密封的。这种密封方法需要在进气歧管的稳压腔上做出九个安装螺柱的避让槽5,减小了稳压腔的容积和内表面的流畅,影响进气的流畅性和均匀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进气歧管进气更流畅、均匀的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进气歧管,本进气歧管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若干沿直线依次排列的歧管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3~7个螺栓孔,所述的连接部一端面的每个歧管口缘部处均开有横截面宽度或直径为3.1-3.5mm的密封圈定位槽。
进气歧管和气缸盖相连接,进气歧管的内腔为稳压腔,在进气歧管的连接部上设置螺栓孔必然需要稳压腔为螺栓孔的设置做 出相应的避让空间,本实用新型将原来九个螺栓孔减少,在保证进气歧管和气缸盖连接稳固的前提下,为稳压腔争取了更大的空间,也使稳压腔内表面更为流畅,这样使得进气歧管的进气更流畅均匀。原有技术的密封圈定位槽为3mm,进气歧管和气缸盖用螺栓连接,当少于九个螺栓的预紧力和原有技术九个螺栓的预紧力相同时,增加密封圈定位槽的宽度,也就是增加了密封圈的宽度,这样就可以保证进气歧管和气缸盖连接的密封性。
在上述的一种进气歧管中,所述连接部另一端面上具有凹陷形成避让槽,所述的螺栓孔位于避让槽的底面上。这样就避免了螺栓穿过稳压腔,使稳压腔内部空间更流畅。
在上述的一种进气歧管中,所述螺栓孔位于歧管口排列的直线两侧且所述的螺栓孔沿上述的歧管口排列的直线依次错开排布。螺栓孔错开排布,那么每相邻三个螺栓孔的连线就形成一个面,使进气歧管和气缸盖的连接更加稳定。
在上述的一种进气歧管中,所述歧管口的数量为4个,所述的螺栓孔的数量为5个。
在上述的一种进气歧管中,所述歧管口的数量为2个,所述的螺栓孔的数量为3个。
在上述的一种进气歧管中,所述歧管口的数量为6个,所述的螺栓孔的数量为7个。
螺栓孔的数量可以依据歧管口的数量来选择,这样就能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为进气歧管稳压腔争取尽可能大且流畅的空间。
在上述的一种进气歧管中,密封圈定位槽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或矩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减少了螺栓孔的数量,减少了避让空间,使进气歧管的进气更加均匀流畅;同时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密封圈定位槽的宽度,保证了进气歧管和气缸盖连接的密封 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部;2、螺栓孔;3、歧管口;4、密封圈定位槽;5、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进气歧管,进气歧管具有连接部1,连接部1上具有歧管口3、密封圈定位槽4。进气歧管通过连接部1和气缸盖螺栓连接。
歧管口3具有若干个,并以次排列在连接部1和气缸盖相抵靠的面上,本实施例以四个歧管口3为例。四个上述歧管口3的周边具有环状密封圈定位槽4,密封圈定位槽4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或矩形,当进气歧管安装到气缸盖上时,密封圈定位槽4内嵌会嵌有与之相配合的密封圈,密封圈定位槽4的宽度为3.2-3.5mm,优选3.3mm。
进气歧管的连接部1外壁向内凹陷形成五个避让槽5,避让槽5沿歧管口3排列方向相互错开排布,且每个歧管口3分别位于相邻两个避让槽5之间。螺栓孔2位于避让槽5内。这样进气歧管就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到气缸盖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024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