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座椅的自动温、湿度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9534.0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15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冬威;陶吻吻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 |
地址: | 214121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座椅 自动 湿度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自动控制汽车座椅温度与湿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汽车已经普遍成为出行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动力性能和安全性能发展日新月异,汽车的舒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从方向盘加热到座椅加热,渐渐都成了整车装备中的标准配置。
如如下两种场景:
(1)夏日,无论长途驾车旅行或公干,以及市内驾车出行,车内可以享受到温馨凉爽的空调风吹拂,但身体内仍有那股燥热,特别是臀部下及后背部的那种驱散不去的灼热感,始终是广大驾车者挥之不去的隐痛,体态肥胖者,更是有苦难言无奈。舒适性差。
(2)当打开车门时,座椅上传来阵阵汗臭味,座椅表面有些地方长时间被汗水浸湿出现变色、破损,则需要给座椅杀菌、清洗,甚至是更换座椅皮面。成本高。
现有技术中,推出了智能汽车座椅温度调节装置,是汽车传统座椅得到最佳换代产品。而目前市场上的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加热系统均采用手动控制通风,或手动控制加热开关来调节座椅温度,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需要手动去调节与开关座椅通风系统或座椅加热系统,降低了驾驶员的安全驾驶系数,整车智能系数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采用手动式控制车内座椅加热系统不便的缺点,提供一种汽车座椅的自动温、湿度控制装置,从而避免乘客繁琐的按键操控,驾驶员可以通过智能座椅控制开关控制其是否工作,提升驾驶员的安全驾驶系数,并使整车智能系数提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座椅的自动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座垫与靠背,所述座垫与靠背外罩内部分别设置有座椅加热装置,所述座椅加热装置的内侧设置有座椅通风装置,位于靠背座椅通风装置的一侧还设置有安装于安装板上座椅占位识别传感器,所述安装板上部一端设置有座椅温度传感器,另一端设置有座椅湿度传感器,所述安装板顶部通过连接线连接有第一插接器,所述第一插接器与智能座椅温度控制模块的电脑线束连接;还包括车外温度传感器,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发动机前端的外装饰杠内侧,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一端设置有与智能座椅温度控制模块连接的插座,另一端为感应探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座椅加热装置的加热元件采用加热垫,位于靠背外罩内部安装靠背加热垫,位于座垫外罩内部安装座垫加热垫;
所述座椅通风装置的结构为:所述座椅通风装置分别设置于座垫与靠背的内部座椅加热装置下部,并安装于空调垫上,所述座椅通风装置包括风扇,所述风扇通过电机驱动,所述风扇一端连接有第二插接器,所述第二插接器与智能座椅温度控制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感应器自动感知座椅温度和湿度,控制座椅通风,可以有效地带走臀部、腰部、背部的热量,具有非常舒适的透气性,抑制出汗;
(2)由于座椅始终处于一种适当的温度且通风良好,从而避免了汗湿长时间的浸泡,防止细菌生长,并可以增加座椅面料的使用寿命;
(3)避免驾驶员开车时调节座椅的按键操作,提高驾车安全系数;
(4)座椅和靠背的及时通风和散热也减少了乘客空调冷气的使用量及次数,节省油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外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模块连接示意图。
其中:1、座垫;2、靠背;3、第一插接器;4、连接线;5、座椅湿度传感器;6、座椅温度传感器;7、座椅占位识别传感器;8、座椅通风装置;9、靠背加热垫;10、靠背空调垫;11、座垫加热垫;12、座垫空调垫;13、风扇;14、第二插接器;15、插座;16、感应探头;17、安装板;18、智能座椅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95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