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备胎紧固器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6000.2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7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尚一明;曹立臣;郭凤刚;侯晓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43/04 | 分类号: | B62D4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黄志兴;桑传标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备胎 紧固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备胎紧固器。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既具有轿车的舒适性又具有越野车能力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越来越受到全球用户的喜爱。在SUV汽车中很大一部分车型的备胎都是采用下吊式备胎,在安装备胎紧固器时,会有下面这样的问题,在工厂生产线上首次在备胎紧固器下挂备胎后,工人用气扳机通过备胎紧固器将备胎悬置到横梁下部。但是由于即使将气扳机调至最低档所产生的扭矩仍然很大,很容易破坏备胎紧固器,使之失效产生废件而增加成本。
另外由于这中下吊式备胎主要结构是位于汽车底部,一般通过在车后等部位所设置的扭转装置来使备胎下降。而使用者在实际装卸备胎的过程中,很难同时观察到备胎下降的情况,当由于链条出现扭转或者锁止棘轮本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备胎紧固器卡止,使用者往往无法发现问题,或者即便是发现问题,想要对备胎紧固器做调整,也很容易因用力过猛破坏备胎紧固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保护备胎紧固器不会受到预定值以上的扭矩而发生损坏,能够提高备胎紧固器的耐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备胎紧固器,包括用于保持备胎的托持部以及用于驱动和锁止该托持部的驱动锁止部,该驱动锁止部包括旋转输入轴,其中,该备胎紧固器还包括过载保护部,该过载保护部包括与所述旋转输入轴相互套装的驱动套筒,该驱动套筒与所述旋转输入轴之间设有过载传动结构,以在所述驱动套筒与所述旋转输入轴之间传递的扭矩大于预定值时使得该驱动套筒与所述旋转输入轴相对转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套筒套装在所述旋转输入轴上,所述过载传动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旋转输入轴外周上的凹槽、形成在所述驱动套筒外壁上并与所述凹槽对应的安装孔、安装在所述凹槽内的滚珠、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以用于对所述滚珠施加预紧压力的弹性元件、以及插入安装到所述安装孔内以用于按压所述弹性元件的紧固件。
优选地,所述旋转输入轴的外周上形成有用于供所述滚珠周向滚动的周向槽,所述凹槽形成在所述周向槽内,该周向槽的槽深小于所述凹槽的槽深。
优选地,所述凹槽为相对设置的2个。
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螺钉。
优选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压缩弹簧。
优选地,所述驱动套筒的另一端设置有工具接口。
优选地,所述驱动套筒外壁的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外侧的呈圆柱状的定位部,该定位部内形成有所述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设置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备胎紧固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备胎紧固器通过设置过载保护部,使过载保护部的驱动套筒与所述旋转输入轴相互套装,以在该驱动套筒与所述旋转输入轴之间设有过载传动结构。该过载传动结构能够在所述驱动套筒与所述旋转输入轴之间传递的扭矩大于预定值时,使该驱动套筒与所述旋转输入轴相对转动,从而保护备胎紧固器不会受到预定值以上的扭矩而发生损坏,能够提高备胎紧固器的耐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备胎紧固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正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备胎紧固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备胎紧固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备胎紧固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旋转输入轴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备胎紧固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套筒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过载保护部 2驱动锁止部
3托持部 4紧固件
5弹性元件 6滚珠
7驱动套筒 8凹槽
9周向槽 10安装孔
11工具接口 12旋转输入轴
13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6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打入工具
- 下一篇:活性硅酸钙/橡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