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1102.5 | 申请日: | 2012-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3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黄波;成胜军;赵硕;曾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R3/00 | 分类号: | F23R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发动机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
背景技术
目前,如附图1所示,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一般由法兰2和外壳1焊接而成,其中,法兰2采用锻件机加成型;外壳1采用板材加工或整体锻件机加成型。由于法兰2或外壳1由锻件机加成型,材料浪费较多、加工成本高,且壳体整体强度受法兰2和外壳1连接处焊缝质量的影响,工艺流程较多、加工周期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材料用量小、加工周期短、加工成本低且质量和整体性能高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以解决现有的燃烧室壳体存在的材料浪费多、加工成本高、工艺流程长且加工周期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端部的法兰,外壳和法兰通过非等壁厚旋压技术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法兰上设置有多个平行于外壳轴线的安装孔,多个安装孔沿法兰的周线布置。
进一步地,法兰上还设置有多个平行于安装孔的定位孔。
进一步地,外壳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探针或喷嘴的安装座,安装座与外壳通过真空钎焊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外壳和法兰一体成型,相比现有技术,由于减少了锻造、机加、板材成型和焊接等工艺流程,故缩短了燃烧室壳体的加工周期、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加工成本;且由于外壳和法兰一体成型,提高了燃烧室壳体的质量和整体性能。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是图2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外壳;11、安装座;2、法兰;21、安装孔;22、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包括呈筒状的外壳1,以及设置在外壳1端部的法兰2,外壳1和法兰2通过非等壁厚旋压技术一体成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外壳1和法兰2一体成型,相比现有技术,由于减少了锻造、机加、板材成型和焊接等工艺流程,故缩短了燃烧室壳体的加工周期、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加工成本;且由于外壳1和法兰2一体成型,提高了燃烧室壳体的质量和整体性能。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为了使燃烧室壳体与外部零部件相连,如机匣、或法兰盘等,故在法兰2上设置多个平行于外壳1轴线的安装孔21,且多个安装孔21沿法兰2的周线布置,通过螺钉或螺栓的作用,即可使燃烧室壳体与外部零部件相连。更进一步地,为了使燃烧室壳体与外部零部件连接时,能够与外部零部件精确对接,故法兰2上还设置有多个平行于安装孔21的定位孔22,通过使定位销穿过定位孔22,实现燃烧室壳体与外部零部件精确对接。
进一步地,外壳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探针或喷嘴的安装座11,安装座11与外壳1通过真空钎焊相连。由于外壳1为薄壁零件,把安装座11安装到外壳1上时,采用真空钎焊,使外壳1变形小,且两者连接处的强度高。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外壳和法兰一体成型,相比现有技术,由于减少了锻造、机加、板材成型和焊接等工艺流程,故缩短了燃烧室壳体的加工周期、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加工成本;且由于外壳和法兰一体成型,提高了燃烧室壳体的质量和整体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11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烟气逆转式节能保温炉
- 下一篇:煤渣回收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