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悬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66265.4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3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杜小锦;徐峰;樊逸斌;杨利勇;李刚;田小彦;周钰富;刘纪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F16F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严志军 |
地址: | 201203 中国上海市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液压悬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悬置类型大致分为橡胶悬置、液压悬置、半主动悬置及主动悬置。
半主动和主动悬置由于价格昂贵,目前仅用于B级及以上高级车型中。
橡胶悬置因其价格便宜,性能稳定,广泛应用于各种车型上。但橡胶悬置因受结构限制,刚度和阻尼调节很难同时满足低频和高频性能。
液压悬置因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且刚度易调节而被广泛应用。
随着发动机的功率增加和汽车结构轻量化以及人们对车辆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身允许的振动量越来越小。发动机振动时,悬置能够衰减传向车身的振动。如振动衰减的不够,会引起车内振动,如方向盘、座椅、地板等的抖动,严重影响驾驶舒适型。在动力总成振动源激励不变的情况下,要使车内振动降低,就要求悬置有良好的隔振特性。
现有技术的悬置总成如图1所示,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4,上壳体11和下壳体14通过铆钉连接,支臂12压入弹性体机构13中,弹性体机构13通过螺栓与下壳体14连接。支臂12通过螺栓与发动机连接。上壳体11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该悬置的弹性体机构13为液压结构。
上述结构通过弹性体机构13衰减动力总成传递到车体的振动,弹性体机构13的液压腔大小、刚度和阻尼等影响悬置的隔振性能,但随着人们对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升,现有的液压悬置隔振性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大降低传递到车身的振动,提高了整车舒适性的发动机悬置。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悬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的弹性体单元;与发动机连接的支臂,所述下壳体具有隔振衬套,所述隔振衬套由内至外依次包括:衬套内管、骨架、减振衬套以及外管。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发动机悬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的弹性体单元;与发动机连接的支臂,所述下壳体具有隔振衬套,所述隔振衬套由内至外依次包括:衬套内管、骨架、减振衬套以及外管,因此,提高悬置的隔振性能,使动力总成传递到车身的振动增加一级隔振,大大降低传递到车身的振动,提高了整车舒适性。
另外,所述衬套内管利用连接螺栓与所述弹性体单元连接。
另外,所述衬套内管和所述连接螺栓之间隔着垫片。
另外,所述支臂通过螺栓与发动机连接。
另外,所述上壳体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
另外,所述弹性体单元为液压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所述衬套内管利用所述连接螺栓与所述弹性体单元连接,所述衬套内管和所述连接螺栓之间隔着所述垫片,所述支臂通过螺栓与发动机连接,所述上壳体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因此,动力总成振动传递路径变化为:动力总成——弹性体单元3——隔振衬套——底座——车身。由此可以实现二级减振,大大提高悬置的隔振率。在动力总成振动量级不变的情况下,比传统悬置会更大的衰减传至车身的振动,提高整车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背景技术的发动机悬置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上壳体
2 支臂
3 弹性体单元
4 底座
5 衬套内管
6 骨架
7 减振衬套
8 外管
9 垫片
10 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以下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一例,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实施方式保护范围的限定。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4;与下壳体4连接的弹性体单元3;与发动机连接的支臂2。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下壳体4具有隔振衬套,该隔振衬套由内至外依次包括:衬套内管5、骨架6、减振衬套7以及外管8。
另外,如图2所示,衬套内管5利用连接螺栓10与弹性体单元3连接。
而且,衬套内管5和连接螺栓10之间隔着垫片9。
另外,支臂2通过螺栓与发动机连接,上壳体1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62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