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内置燃油泵的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5647.0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7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马文中;由毅;沈源;刘胜利;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08 | 分类号: | F02M37/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置 燃油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内置燃油泵,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置燃油泵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燃油泵多为内置燃油泵,即燃油泵放在汽车油箱内。对于发动机台架试验来讲,若使用汽车内置燃油泵,将油泵和油箱一起连接到试验台架中,则无法测量燃油消耗量。而发动机台架试验多用外置燃油泵,这种燃油泵大多成本较高,并且对于一些特殊燃料(如甲醇、乙醇等)发动机,多数外置燃油泵没有抗腐蚀性,因而不能通用。
申请号为200820072913.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内置精滤器可换式燃油泵总成,燃油泵中的粗滤器与精滤器为卡接式连接,泵芯封闭在精滤器内;精滤器与储油桶为卡接式连接;出油管与精滤器的连接也采用了卡接式结构;精滤器与油泵法兰连接采用导杆式连接,其塑料导杆与精滤器为卡接式结构。但是这种内置燃油泵连接到试验台架中仍然无法测量燃油消耗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一种汽车内置燃油泵的改良结构,能够解决内置燃油泵连接到试验台架中仍然无法测量燃油消耗量的技术问题,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发动机燃料。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它包括内置燃油泵本体和外箱,所述外箱包括油罐和盖在所述油罐上的油盖环,内置燃油泵本体设置在所述油罐内,所述油盖环与内置燃油泵本体表面接触密封。本实用新型在内置燃油泵本体外面单独增加一个外箱结构,去掉原有油箱,使得本实用新型可接到发动机试验台架上,而且不影响燃油消耗量。
作为优选,所述油罐上设有油罐进油孔。
作为优选,所述内置燃油泵本体上设置有通气孔。通气孔的目的是排除油罐中可能产生的气体。
作为优选,所述内置燃油泵本体上部设有出油口、回油口和电源接口,所述出油口、回油口和电源接口伸出所述油盖环。
作为优选,所述内置燃油泵本体下部设有油泵进油口。
作为优选,所述油盖环与所述内置燃油泵本体之间设置有密封硅胶层。通过设置密封硅胶层,可防止燃油从油盖环和内置燃油泵本体的缝隙中泄漏出来。
作为优选,所述油罐和所述油盖环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油罐内油量较少,并且有放气孔,不影响燃油消耗量的测量;
2、使用汽车本身设计的燃油泵,可以适用于所有燃料,包括特殊燃料(如甲醇、乙醇);
3、携带方便,可以随身携带到外委厂家进行试验;
4、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盖环和油罐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油盖环;2、油罐;3、油罐进油孔;4、内置燃油泵本体;4-1、出油口;4-2、回油口;4-3、电源接口;4-4、油泵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内置燃油泵的改良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内置燃油泵本体4和外箱,内置燃油泵本体4上部装有出油口4-1、回油口4-2和电源接口4-3,内置燃油泵本体4下部制有油泵进油口4-4。
外箱包括油罐2和盖在油罐2上的油盖环1,油罐2和油盖环1螺纹连接,内置燃油泵本体4设置在油罐2内,油盖环1与内置燃油泵本体4表面接触密封。
油罐2呈筒状,油罐2的周壁上制有圆孔状的油罐进油孔3,油耗仪上供油管路连接到油罐2的油罐进油孔3,燃油即可通过此孔进入到油罐2中。内置燃油泵本体4上制有通气孔,内置燃油泵本体4的出油口4-1、回油口4-2和电源接口4-3伸出油盖环1。油盖环1与内置燃油泵本体4之间设有密封硅胶层。
油泵工作时吸入油罐2内的燃油,通过油泵的出油口4-1供给到发动机油轨。油泵上的回油口4-2接到发动机回油管路中,油泵上自带稳压装置,这样,即可实现油泵给发动机持续供应压力稳定的燃油。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或形状允许有变化。总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者替代以及改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56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