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寻迹小车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8031.0 | 申请日: | 2012-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80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晶;王雄;荆红莉;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榆林学院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申忠才 |
地址: | 7190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小车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自动控制寻迹小车的设备或装置。
背景技术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引导车系统,成为智能车辆应用的开端,实现了无人驾驶的智能控制功能。在计算机的应用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智能车辆的研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80年代中后期,设计和制造智能车辆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大批世界著名的公司开始对智能车辆平台进行了研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智能车辆研究的整体进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智能车控制系统将在未来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智能车辆也叫无人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地运用了计算机、传感器、信息、通信、导航及白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它具有道路障碍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制动、自动保持安全距离、车速和巡航控制等功能。智能车辆的主要特点是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能自动地操纵和驾驶车辆绕开障碍物并沿着预定的道路(轨迹)行进。在原有的智能车辆系统的基础上集成计算机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传感器设备等智能化技术设备,使智能车辆具备智能感知、自动驾驶等多种功能逐渐成为了智能车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的智能寻迹小车控制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具有对整机进行控制的单片机系统,该电路的输入端接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端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电路为:二极管D1的正极通过电阻R2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负极接电容C4的另一端和地,二极管D2的负极通过电阻R3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并接集成电路U1的16脚、正极接电容C4的另一端和地,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4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负极接电容C4的另一端和地,二极管D4的负极通过电阻R5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并接集成电路U1的15脚、正极接电容C4的另一端和地;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AT89C51。
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电路采用两个红外二极管向路面发射红外光,另外两个二极管接受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信号,输出到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运算,将计算结果输出到驱动电路,驱动电路驱动小车两个驱动轮电动机的运转状态。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玩具小车的行迹的自动控制器,也可作为无人驾驶机动车辆行迹的自动控制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方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线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图1中,本实用新型由检测电路、单片机系统、驱动电路连接构成。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接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的输出端接驱动电路。检测电路检测到小车行驶轨迹的信号输出到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运算,将计算结果输出到驱动电路,驱动电路驱动小车两个驱动轮电动机的运转状态。
本实施例的检测电路由二极管D1~二极管D4、电阻R2~电阻R5、电容C4连接构成。二极管D1的正极通过电阻R2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负极接电容C4的另一端和地,二极管D2的负极通过电阻R3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并接单片机系统、正极接电容C4的另一端和地,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4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负极接电容C4的另一端和地,二极管D4的负极通过电阻R5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源并接单片机系统、正极接电容C4的另一端和地。小车行驶过程中二极管D1、二极管D3不断地向地面发射红外光,当红外光遇到白色地面时发生漫发射,反射光被二极管D2、二极管D4接收;如果遇到黑线则红外光被吸收,二极管D2、二极管D4接收不到信号,实现信号的检测。检测到小车行迹的信号直接输出到单片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榆林学院,未经榆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80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行程气缸机构
- 下一篇:一种作动筒同步极限限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