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水套的缸盖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79357.9 | 申请日: | 2012-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1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 发明(设计)人: | 穆芳影;杨林强;欧阳彩云;朱增怀;张亚洲;张应兵;颜伟;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F1/36 | 分类号: | F02F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马佑平;王立民 |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缸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水套的缸盖。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气缸盖主要用来封闭气缸上部并构成燃烧室,并作为凸轮轴、摇臂轴以及进排气管的支撑,把空气吸入到气缸内,火花塞把可燃混合气体点燃,带动活塞做功。
水套是水冷发动机的重要部件,其为缸体和缸盖内外壳间的空间,冷却液在其间循环,带走由于燃烧和工作部件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保证发动机稳定有效的工作。通常地,冷却液在缸体水套内循环后,从缸盖的入水口进入缸盖水套并循环后,从缸盖的出水口排出,从而完成一次冷却循环。
缸盖水套的冷却效果对发动机工作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冷却效率高的缸盖水套。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缸盖水套,能合理分配冷却液,尤其对于冷却要求高的排气侧,具有高的冷却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水套的缸盖,包括:
缸盖、水套、主进水口及出水口,所述主进水口位于缸盖第一端的进气侧并朝向缸体,所述主进水口具有单一缺口,冷却液从缸体经该单一缺口进入并沿进气口外壁流向排气侧的水套,分流后从出水口排出。
可选地,所述出水口位于缸盖第二端的进气侧的缸盖侧面。
可选地,所述出水口位于水套的最高处。
可选地,还包括辅进水口,所述辅进水口的进水量小于所述主进水口的进水量。
可选地,所述进水口由第一端的缸盖螺栓的壁、缸盖进气侧内壁、缸盖内加强筋的壁以及进气口的壁围成,所述单一缺口形成在进气口的壁与缸盖螺栓的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的缸盖螺栓的壁和缸盖进气侧内壁朝向缸盖第一端方向延展,以使主进水口朝向第一端有延伸。
可选地,在冷却液沿着进气口的靠近进气侧的壁流向缸盖螺栓的位置处,以及沿着该缸盖螺栓的壁流向进气口的靠近进气侧的壁的位置处,缸盖的内壁朝向缸体方向有延伸,以使该处水套的截面积减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水套的缸盖,在缸盖第一端的进气侧形成有主进水口,由于该进水口具有单一缺口,这样,在冷却液从缸体经该进水口进入后,从该单一缺口形成单一的流道流向排气侧的水套,刚进入的水流温度最低、压力损失最小,优先流向排气侧,从而满足排气侧较高的冷却要求,进一步分流后冷却整个缸盖再排出,提高冷却效率。
更进一步地,出水口位于缸盖另一端的进气侧,并位于水套的最高处,这样,可以确保冷却液充斥水套的每个区域后才能到达出水口,从而有效避免形成冷却死区,保证了缸盖的充分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水套的缸盖的仰视图;
图2为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水套的缸盖的水套的模具的俯视图;
图4为图3另一视角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考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从缸体看向缸盖的缸盖的二维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一个截面的剖视图,可以理解的是,水套为缸盖内的空腔,其在不同位置截面的剖视图会有所差异,此处示图仅为示例,而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施例中,为一个直列四缸的缸体上的缸盖,在进气侧110形成有进气口106,并用于安装进气门,在排气侧120形成有排气口108,并用于安装排气门,排气口108和进气口106中间形成有火花塞孔107,用于安装火花塞,在缸盖朝向缸体的面上形成有进水口,其中,主进水口102形成在缸盖的第一端130的进气侧110,辅进水口104形成在缸盖的气缸孔周围,主进水口102的进水量最大,此处的进水量大是指实际进入进水口的水量,而不是进水口的截面积,通常地,在缸盖与缸体之间都有缸垫,缸垫上具有水孔,来自缸体的冷却液从缸垫上的水孔进入缸盖的进水孔,进水孔的流量便由缸垫的孔来确定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93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